我是杨瑞琦,ICU的一名小医生,2022年是我规培后参加工作的第一年,也是我来ICU的第一年,更是对重症医学而言极不平凡的一年。
随着国家防疫政策的优化调整,新冠病毒感染人数持续增加,重症患者也越来越多。作为亲历者,在过去这段艰难的时光里,我目睹了一幕又一幕动人的画面在ICU上演。
我看到,两名医生为了“抢夺”值班权,跑到科主任面前争论。
“主任,明天换我来值班吧,我休息了5天,已经好多了,你看他们已经熬了好几天,都没能休息一下,我来值班,晚上也给他们睡个好觉!”温老师带着轻微的咳嗽,跟主任说道。
“主任,没关系的,我明天还能继续值班,温老师才阳了几天,都没有转阴,还没恢复好,本来今天都不要来上班了,更别说还要值24小时,我年轻身体底子好,熬得住!”李老师也丝毫不让。
这是发生在科室值班医师接连阳了以后,瘦小的温老师看值班人员不够,急匆匆赶回来上班并向主任提出值班和李老师“抢值班权”的一幕。
我看到,温老师为了保护我们年轻医生,高危的操作都是自己上。
“小杨,刚刚我们会诊的那个患者马上从呼吸内科转上来,核酸阳性,已经白肺了,一会插管我来就行,你从旁协助,要做好防护啊,保护好自己。”
我看到,一向以女汉子著称的段老师在送走尽力救治两周还是离世的杨奶奶后,独自在角落里默默垂泪。
“第三次复查CT是她都好一些了呀,怎么还是没能熬过去,这是我收治的第一例新冠感染患者啊,可是我没能治好她……”我想,能让一名女汉子医师自责落泪的,大概就是没能挽救回自己病人的生命吧。
我看到,护士老师明明已经阳了,但却一天都没有休息,依然坚守在岗位上。
“高老师,你怎么还来上班,不舒服就休息两天嘛!”
“哎呀,我症状不算太重,就是‘小感冒’而已。
现在病人多,病情又重,昨天小蒋、小夏和小余都阳了,她们还高热、寒颤,症状挺重的,科室人手太紧缺了。没事,我还可以继续上班!对了,你离我远一点啊,一会你也阳了就不好了,咳咳……”
这样的对话时常能在ICU听到,让人既辛酸又感动。
我看到,身形瘦小的护士老师,轮番给几个机械通气的患者俯卧位通气,一轮下来护士老师们个个汗流浃背,喘着粗气。照料患者的同时,她们还要时刻鼓励清醒的患者:“爷爷,你再坚持一个小时我们就翻回来,你最棒了!一会翻过来我们再吃点东西,要多吃东西抵抗力才强呢,才能战胜病毒,加油哟!”
“来李奶奶,咳嗽,使劲,对对对,把痰排出来你就会舒服很多,再来,加油!”
这是ICU护士与患者一起对抗病魔的生动写照,满满的都是耐心与爱心。
我看到,我们的张雄鹰主任,阳了以后钢铁战士的本色丝毫未减。
主任阳了后在家休息,因为有急事我便给她发信息请示,结果到凌晨一点才收到回复,我当时心里还有些愤愤不平。结果第二天主任就来上班了,她声音嘶哑地告诉我们,她昨天在线上会诊了几个重症病人,晚上又忙着做全院培训的课件,弄完都到凌晨了,才有时间给我们一个个回复信息。接着主任就开始巡视病房、查看患者、查缺补漏制定诊疗方案,没一会她又给其他科室的护士培训俯卧位通气的护理要点……
“主任,你明明才阳,都不用休息的吗?你是铁打的吗?”我才意识到,哪有铁打的身体,只有铁打的意志。
我看到,吴老师、李老师、王老师、段老师她们纷纷把老人、孩子送回老家,上班下班两点一线。
“我周围接触的感染者太多了,自己感染没什么,老人孩子抵抗力差,阳了就不好了。”她们这样说。然后就以科室为家,不眠不休。
我身边这样的故事有太多太多。疫情来临时,ICU的医护人员面对工作量呈几何倍数增长、床位使用率超百分百、病床不断周转、同事一个接一个感染等等一系列困难,始终冲在最前沿、第一线,冒着被感染的风险、承受着感染后的病痛,收治病人、抢救病人、转运病人、会诊病人、参与抢救、承担院内培训……所有医护人员连轴转,病了扛着、累了忍着,在全院风险最高的地方,义无反顾,与其他同事、患者同舟共济、共克时艰,为重症患者提供全面救治,给无数家庭带来希望。
就是这样一群人,战斗在患者和家属最需要的地方,成为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他们永远不计付出、不计回报,每当患者好转,欣喜得满眼都是光,每当患者生命无法挽回,难受得满眼都是泪。
春节到了,大家仍然坚守岗位,守护着患者,一如曾经的许许多多个春节,一如全国上下许许多多的医务人员。愿春节过后,疫情退去,国泰民安,山河无恙,人间皆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