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篇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道德经》
【译文】
天下的难事,必定发生于容易,天下的大事,必定起于细微。
吟诵篇
勤学
宋•汪洙
学向勤中得,
萤窗万卷书。
三冬今足用,
谁笑腹空虚。
故事篇
仓颉造字
传说仓颉一生下来脑袋就特别大,如篓斗一般,人们都说他是个怪物。他的母亲却视如珍宝,精心哺养。小仓颉很聪明,思维敏捷智慧超群。他长大成人,被推荐给黄帝。黄帝见他记忆力极强,敏锐过人,就让他做主管祭祀的官。
那时候,祭祀是一件极重要的事情,每年都有好几次祭祀。单凭脑子把这些活动记下来实在不容易。仓颉就想了个办法:用草拧成绳,打结记事。小祭结个小疙瘩,大祭结个大疙瘩。还在结上涂抹不同的颜色,用以表示不同的季节。如:冬天发生的事涂上白色,夏天发生的事涂成绿色。但是,时间长了,绳疙瘩越来越多,怎么也搞不准确。仓颉苦苦思索,想找个更好的办法。
有一年,仓颉到南方巡狩,以“羊马蹄印”为源灵感。经过日思夜想,到处观察,看尽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况、地上山川脉络的样子、鸟兽虫鱼的痕迹、草木器具的形状,仓颉描摹绘写,造出种种不同的符号,并且定下了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从此以后,我们中华民族便有了自己的文字。
时代篇
银发医者,火红之心
导语:2017年11月,张之道在楚雄州老有所为“最美老同志”评选活动中荣获“最美老同志”荣誉称号。同时,杨庆、陈竹惠、曹丕谦、钱文跃、周世华五位老同志被楚雄州中医医院党委授予“老有所为最美老同志”荣誉称号。年华虽逝,但却挡不住他们为医院发展建设兢兢业业,发挥余热的热情,他们为全院老同志树立了优秀的旗帜和标杆,也是我辈的精神楷模,接下来让我们一起领略前辈们的风采。
彝州李时珍
张之道,男,彝族,1934年4月28日出生,中共党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彝医药分会副会长,云南省荣誉名中医,《彝医药》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曾荣获全国“老有所为”先进个人,楚雄州敬业奉献模范,“感动彝州”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
这位本可以靠离休工资安享晚年的老干部,本可以靠高超医术赚钱发财的专家,本可以在繁华都市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的老人,却深居高山,过着清贫单调的生活。以对彝医药传承保护的执着追求,跑遍云南山山水水,采集药材标本、拜访民间医生、整理各地民族医药经验、免费为民族地区老百姓诊治疾病,谱写出一曲最美的生命赞歌。
他曾被错划为“右派”,被遣送到禄丰县一平浪小窝村劳动改造,为改变当地群众缺医少药,倍受疾病折磨而痛苦不堪的现状,他自学中医和彝医药,遍访当地彝、苗、壮、瑶、白、傣等民族医师,潜心实践,拜师学艺,自制多种彝药,为当地老百姓看病达数十万人次,成功实现了从“赤脚医生”到全国彝族医药的顶级专家和学者的蜕变。
他精心组织科技人员编写了我国第一部《彝药志》,填补了我国没有彝族本草专著的空白,参与《中国彝族药学》编写、彝药标准制定、“中国彝族药物标本库建设”等工作,并获省、州科技进步奖;研制出彝药“香藤戒毒胶囊”“彝心康胶囊”“果依咳喘颗粒”“茯蚁神酿”;开展了彝族药治疗艾滋病、鼻咽癌、肺癌等肿瘤疾病的治疗和科研观察。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如今年过八旬的张之道虽然两鬓斑白,身体清瘦,但他仍为中医药和彝医药事业发展不知疲倦地工作着。
半世医者 一生仁心
杨庆,男,汉族,禄丰县人,现年76岁, 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中医副主任医师。1956年8月参加工作,1984年11月调入楚雄州中医医院中医内科,1999年6月退休后,受医院返聘又连续18年在门诊坐诊。
杨庆医生擅长以中医中药治疗风湿性关节病及类风湿性关节炎、胃病(慢性胃炎、结肠炎)、眩晕症(高血压)、以及内科、儿科、妇科等病症。50多年的临床生涯,他兢兢业业,为继承弘扬祖国传统医学,付出了一生的心血,岁岁年年坚守在临床一线,为千千万万患者的健康把脉诊药,始终把每一位病人都放在心上,以真诚和蔼的态度减轻病人的顾虑,以亲切的言语拉近与病人的距离,以通俗易懂的解答让病人感到安慰。他严守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力求以最经济实惠的治疗方案达到最佳恢复效果。
作为一名普通的医务工作者,从事着平凡的临床工作,半世医涯,虽无惊人壮举和耀眼光环,但他有一份执着,踏踏实实为人,端端正正行医,发挥了一名老专家的模范作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为患者服务,把自己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医的继承弘扬,以每一天对每一位患者的一言一行,一点一滴积累,诠释了“大医精诚、医者仁心”。
社区里的老中医
陈竹惠,女,汉族,武定县人,现年68岁。1996年7月调至楚雄州中医医院,1999年退休后,受医院返聘至北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学教学与临床工作43年,始终遵循“救死扶伤、以病人为中心”的宗旨,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以扎实优异的工作表现多次获医院表彰,被评为“表扬个人”。退休返聘至今的18年间,从未发生过医患矛盾纠纷,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里深受广大患者喜欢的老中医。
陈医生擅长呼吸内科、儿科、妇科常见病中医治疗,对支气管炎症的中医诊治有独到疗效,慕名而来的病人络绎不绝,她一概平等对待,不推托,不摆架子,耐心地接待。在就诊的高峰期,经常延班一两个小时,耽搁正常吃饭时间,但她从不抱怨;她常换位思考,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耐心倾听、细心观察、亲切交谈,以她糅合医生之严谨老师之智慧的独特交流风格,建立良好和谐的医患关系,患者总能在看病之后如释重负;她如家中一位慈蔼的长辈,把医者的温暖送到广大患者的心中,得到了他们的真心拥戴。
她是一位平凡的医生,热爱本职工作,以强烈的责任感,坚守在社区卫生服务的一线,秉承一颗仁爱之心,练就一双妙手,以仁心仁术,守护万众安康。
向中医学习的西医
曹丕谦,男,汉族,现年80岁,中西医结合副主任医师。1964年从昆明医学院临床医学系本科毕业后,先后到省血吸虫防治中心、省公路局交通医院工作。在那个火红的年代,他积极响应国家知识分子到最艰苦的边疆工作的号召,申请到临沧地区云县基层卫生所工作了17年,期间,他根据季节性和流行病,因地制宜用中草药煮大锅药给职工及家属喝,起到了较好的防病、治病效果。
由于工作实践的收获和对中医的酷爱,他认为中医从宏观来辨证遣方,整体观念的治病理论博大精深,是中国的魄宝!为了更好的学习中医理论知识,他于1978年脱产到昆明中医学院的中医班学习了近三年,通过系统学习,中医理论知识得到很大的提升。
热爱中医的他于1984年申请调入楚雄州中医医院内科,1985年担任科室副主任;伴随着医院的发展,先后在家庭病床科、肾病科、医务科工作;1998年满60岁退休后,经医院返聘继续在门诊坐诊至今。
曹医生在工作中注重中西医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善于据疗效作临床总结,勤求古训,博览众方,诊治病人做到精心、耐心、细心、诚心,得到患者信任和好评,多次获医院“优秀个人”表彰。业务精进不怠,在国家级医学杂志上发表过论文,积极到北京、重庆等地参加学术交流、进修,业余时间坚持阅读中医书籍、中西医杂志等,不断提升专业实力。他希望用多年所学继续为患者服务,就是这位可敬的老专家唯一的晚年心愿。
一位医生眼中的医生父亲
转眼间,我的父亲已过了花甲之年,岁月的年轮已悄然爬上了他的额头,在行医这条路上,他已走了整整45个年头。至今仍然在门诊中医肾病科坐诊,发挥余热,他就是钱文跃医生,也是我成为医生的启蒙人。
多年来,父亲凭着自己踏实的工作作风、热忱的服务态度、专业的医疗技术、一视同仁的服务态度,得到了就诊患者的信任和认可。
记得有一次,他刚下班回到家,就有一对从山区赶来看病的父子找到了家里,原来他们到医院时门诊已经下班,怕找不到父亲看病,就直接问人找到职工住宿区来了,而父亲也热情的把他们招呼进了家门,并端上了热腾腾的饭菜。犹记当时我年幼,还为自己的专属被他们吃了而撅起嘴。父亲为他们诊断病情、开具检查单后,担心他们找不到地方,又亲自给他们带到检查、拿药的科室后才放心的离开。有时碰到偏远农村来看病的患者没带够钱,父亲总会慷慨解囊。面对感谢,父亲永远都是一句话“我是一名医生,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
大医精诚中曾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医者,不仅要施于仁术,更要修于仁心。父亲就是这么一个平凡、踏实、用仁心仁术为千万患者服务的医生。
岁月磨砺,更显军人本色
周世华,男,汉族,山东籍贯,现年65岁。1972年参军,在昆明军区某团服役,1975年到军区后勤部某库担任守备任务,在这里提干、晋升,共服役21年;1993年8月,转业到楚雄州中医医院总务科,1995年1月任行政科科长,后又担任行政后勤党支部书记;2004年9月,周世华同志光荣退休,被返聘为氧站管理员。
无论在何岗位,他都保持着军人作风,雷厉风行,严谨求实,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工作中任劳任怨,在医院发展中积极献言献策。管理氧站的14年来,他以站为家,全天候监测氧站运行安全,全年无休,氧站一直维护运行良好,保养光洁如新,从未发生安全事故,有力保障了临床一线的氧气使用。不仅如此,还把氧站收拾得井井有条,种植花草,绿化环境,一副生机盎然。随着医院的发展壮大,行政后勤的事务越来越多,年青同志也会向老科长请教业务上的问题,他总是热心解答,力所能及提供帮助。
他退而不休,老有所为,继续为中医院发挥余热,为广大职工所敬重,是青年人的学习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