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明亮的窗户又看到他那忙碌的身影,他十六岁走上了学医的道路,数十年来刻苦专研,医药共济,医药相兼,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半个世纪过去了,他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为我们树起了彝医人的榜样……
他刻苦专研,孜孜以求。
“遵古不泥古”是他不变的座右铭,每每去到他的诊室,总能看到一摞摞典籍置于案边,翻开那发黄却透着墨香的纸张,密密麻麻的都是他学习的笔记,看到这些,有患者打趣的问道,“老医生,你工作那么多年了,经验这么好,还要看书啊?”他却微微一笑,“看看书还能有长进啊,这些都是前人积累总结下来的好东西。”
他常说:“中医学是一门实践医学,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典籍是前人智慧和经验的总结,学好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学习是关键,只有在学好医学经典的基础上才能学有渊源,明了中医的根本,溯本求源,启发思维,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深入领会,做到从源到流,融贯古今,继承创新,古为今用。”
他医药相兼,医药共研。
他饶有风趣的说:“医和药就如同战壕里的枪和子弹一样,密不可分,现在的医学生往往是医药分开的,学药的不从事临床,从事临床往往疏忽了药学实践这块,如果能彼此相顾,相得益彰那该有多好呀!”每到用药时,他总能从药物的基原、产地、种植、采收、炮制加工、药理、功效主治、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等方面娓娓道来。
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
在内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彝族医药有独到的见解,在治疗风湿、类风湿等疑难杂症上有独到的治疗方法,许多患者从四面八方慕名前来诊治,而今他已年过花甲,两鬓斑白,但却一直坚守着彝医的这片故土,为来来往往的患者解除病痛,解疑释惑,为彝医药后续发展培养青年才俊。
他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与他交往的人都说这个医生技术好,服务好,态度好,遇到有年老的患者再三咨询的问题,他总是细心解答再三,气氛融洽,就像一家人在谈心一样,丝毫没有医生的“大架子”,有几次还幽默的说,老人家这次该记住了吧,说话的刹那间,眉目间流露着慈祥的笑容。
他就是众人口中传颂的余老,云南省彝医医院“老彝医”余惠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彝医水膏药疗法的国家级传承人。写到这我不禁想起了“杏林春暖”的典故,哦!这不正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杏林春暖”,我仿佛看到了那漫山遍野的银杏树,看到了他们那摇曳的身影……(彝药研究所 高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