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扎根穷乡僻壤,实实在在为民谋事;他心系基层群众,真真切切为民解忧。在决战脱贫攻坚的漫漫征程上,始终以一个军人迎难而上、砥砺前行的精神,为脱贫攻坚与农村建设默默奋斗。
钟浩,男,34岁,中共党员,本科学历,青藏高原退伍军人,共青团楚雄州中医院总支委员会总支书记、楚雄州中医医院保卫科副科长,2015年被选派为新农村指导员,到南华县马街镇马街村委会开展工作,时任马街镇党委副书记、新农村建设队长,马街村委会第一书记,2016年驻南华县红土坡镇大旭宇村委会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至今,任扶贫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
攻坚克难,苦中作乐
大旭宇村深处大山腹地,山路崎岖,弯急路窄,交通十分不便,通往红土坡镇的必经之路礼社江,每年有近5个月的雨季无法通行,每次绕行前往都需驱车四小时。而村里各小组布局分散,相隔甚远,路面多为毛路,为建档立卡,摸清每户情况,轿车当作越野使,车子走不了的地儿换上“铁驴”,再不行就只能靠双腿……63户走访调研,就是这样落实的。深入基层的两年间,他的爱车增加了三万里的行程,涉过礼社江的急流,攀过雨后打滑的泥地,越过坑坑洼洼的土路,硬生生开出了越野车的风格,他自己打趣说:“车和我一样,有阅历,有故事。”
村委会仅有的水源含钙量较高,不适合饮用,他就带着队员们到山后的井里驮水。十里八乡只有在每周四的邑朗村街市上,才能买上些蔬菜,他便在村委会附近辟了一块地,率先种起了各式各样的蔬菜,基本满足自给,虽劳苦一些,反倒颇有些靖节先生的闲情雅致,也给清苦的基层生活添了些乐趣。
心系群众,为民办实事
初到大旭宇,除了眼见为实的交通落后、缺少水源、基础设施薄弱外,经过深入走访调研,还存在农民思想观念守旧、地域抑制农业发展、医疗卫生滞后、因残因病致贫现象突出等问题。为打好脱贫攻坚持久战,做好脱贫攻坚排头兵,他结合村情,制定了“五个一批”扶贫规划,按部就班认真落实,将规划变为现实,让村民见到效益。
思想引领脱贫。日常工作中,他以身作则,时刻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克己奉公,加强党性修养;把团结作为开展工作的首要前提,遇事群策群力,坚持做到办事公正,处事公平,要事公开;协助村委会开展思想教育活动,进一步改变村民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落后思想,把“要我发展”转变为“我要发展”,千方百计解决好“富脑袋”的问题。
基建夯实脱贫。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他协助村委会协调各方,新建了一条进村道路,并修缮了原有礼大线柏油路和苍蒲田进村道路,修建了4个垃圾池。他说,“修路一是能改善村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现状;二是只有交通便利了才能吸引项目、资金进村。路是我们自己的路,一定要严格把控质量关。”
项目扶持脱贫。为准确掌握农户开展养殖的情况,他带领队员挨家挨户上门登记造册,进牛圈、猪圈打耳标编号,不怕脏,不怕累,并协调医院职工为扶贫点捐款18.9万元,用作产业扶贫项目资金,连续三年每年补助每户1000元。
重点结对脱贫。贫困户张万基的母亲年逾76,患有严重的风湿病,老伴早逝,儿子不在身边,独自居住在一间危房里。了解情况后,钟浩积极协调各方,最终申请到了国家危房改造安居工程补助资金,给张万基家建盖了60㎡的四间砖木结构房屋。看着崭新的房屋拔地而起,张万基激动落泪,拉着钟浩的手连声感谢。
医疗助力脱贫。贫困户罗从贵上山务农不慎摔倒致肝脏破裂,钟浩主动为其奔走申请贫困户大病补助,减免了高昂的手术费用,使这个本就捉襟见肘的家庭免遭晴天霹雳,待他出院又同队员们一道前往家中看望,令这个粗犷的乡野汉子感动不已。
寸寸乡土,悠悠乡情
村委会有一位“常客”,是村里唯一一个没上学的女娃,父母外出务工,老人独自带她,每每下地劳作就把她送到村委会来,一来二去便熟络起来。钟浩常常教她知识,给她看动画片,过年给她带新衣,短短几个月就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
村口的小学建设落后,师资薄弱,只有一至三年级,15名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有的因家庭变故陷入困境,过早的体会到生活的艰辛。但他们有着一双双渴望的眼睛,闪烁着对梦想的追求,想当老师、想做医生、想成为飞行员……他们的心愿却很小,一床御寒的棉被、一支笔、一个书包、一本书……
时至初冬,钟浩就带着厚厚的军用被,以及精挑细选的十多种文化用品,送到了学校,这些全是他号召战友和亲朋募捐的,就是想给孩子们送去心仪的礼物,爱的关怀,新的希望。“虽然脱下了军装,但退伍不能退了军人的本色。”他用行动证明了这一铮铮誓言。
他已经不仅仅把这些当作一份工作,更多的是一份责任、一份爱心、一份情谊,与村民的,与孩子们的……他说,扶贫既是攻坚战又是持久战,只有做好这个排头兵,才能帮助村民摘掉贫困的帽子,过上崭新的生活。(宣传科 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