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麻醉实践中
强制性脊柱炎患者的困难气道管理
是麻醉医生面临的重大挑战
这是因为
这类患者由于脊柱畸形
会导致气道结构发生改变
从而增加了插管难度
插管失败风险是普通患者的6-8倍
这对医护人员的操作熟练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脊柱好似人体的“承重墙”,重要程度可想而知,可偏偏有一种疾病让这堵“墙”面临“变形”风险,它就是强直性脊柱炎,一种并不多见的慢性疾病。由于其目前无法治愈,以及后期发病重、难治疗的特点,它又被称为“不死的癌症”。如果遇到强烈的外力,这种僵直而缺乏韧性的结构非常容易骨折,造成脊柱失稳,椎管狭窄,尤其在颈椎,如不及时治疗极易导致瘫痪。
近日,我院骨伤一科(脊柱外科·颈胸腰椎、整形修复科)通过颈椎后路切开减压内固定手术为一位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颈椎骨折的患者成功实施了手术。
患者王先生,49岁,患强直性脊柱炎多年,脊柱严重后凸,无法平卧休息,不久前因跌伤致颈椎第6、7颈椎骨折、脱位,已经压迫到重要的脊髓和神经。
术前,骨伤一科为患者进行脊柱保护性体位测试,围术期尽可能实行脊柱保护性体位,并邀请麻醉手术科、内二科、ICU多学科联合会诊,为患者制定整个围术期的治疗监测方案,切实保障患者安全。
我院麻醉手术科组织团队对该患者进行全面综合的术前评估,考虑到患者胸廓严重畸形,存在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若术中强制仰卧位会导致通气困难,并且术中体位变动可能造成脊髓二次损伤,麻醉手术科团队为其制定了详尽的麻醉方案及预防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有备无患——提前建立抢救通路
术前,先用超声定位患者环状软骨、甲状软骨、气管环,以备出现气道紧急情况能够及时处理。同时准备喉罩通气道,必要时优先保障患者通气,开放双通道静脉,以备术中输血,还准备了常规急救药物。
镇静方案优化——保留自主呼吸的浅镇静策略
手术当天,手术室里的气氛紧张而有序,麻醉科张明祥主任团队率先出手,采用气管表麻+静脉推注的方式进行麻醉,患者入睡后,加用七氟烷正压通气面罩给氧,加深麻醉深度,加大氧气储备。
重点难点——气管插管
术中,张明祥主任采用了可视喉镜直视下插管,纤支镜复合备用的方案,尽量减低患者插管应激反应,成功建立人工气道,为手术奠定了基础。气管插管的整个过程中患者无烦躁,配合良好,生命体征平稳。
麻醉团队与手术团队通力合作——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随后,骨伤一科(脊柱外科·颈胸腰椎、整形修复科)普光民主任、李鸿飞副主任手术团队精准、快速地完成置钉、复位、固定等一系列复杂操作。透视显示颈6、7骨折脱位完全复位,术中全程脊髓电生理监护正常。在两个科室的通力配合下,手术顺利完成。
术毕患者麻醉苏醒完全后,进入ICU监护,实行延迟拔管策略,避免水肿高峰期气道风险。术后第二天行麻醉后访视,患者状态良好,生命体征平稳。
这例患者的成功气道管理,是医护齐心、多学科协作的结果,术前充分评估、制定应急预案,术中密切配合、及时沟通,术后持续监测、确保安全,这些环节缺一不可。
无影灯下,医护紧密配合,为每一位患者搭建生命的安全桥梁,让手术无痛,让康复可期。
(麻醉手术科 樊佳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