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小课堂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养生小课堂

橘子:从里到外皆入药,开胃理气润肺燥!

2020-10-28 16:39 来源:楚雄州中医医院 发布人:赵春艳 浏览:

  秋季是吃橘子的好时节,有人会把吃剩的橘子籽种在花盆中,不经意间就会长出一株绿油油的小橘树,一年四季长青。如果耕耘得好,还会在几年之后长出硕果累累的橘子来。又因为它寓意大吉大利,因此受到更多人的喜爱。

  橘子不但是秋季的时令水果,也是这个季节非常有养生作用的“天然药物”,橘子从里到外都是药,橘皮、橘络、橘核、橘肉,甚至连橘叶都有重要作用。

  橘肉:开胃理气,止渴润肺

  先说说橘肉,橘肉具有开胃理气,止渴润肺的功效,对治疗胸膈结气,呕逆,消渴等有益。比如《日华子本草》中记载其能“止消渴,开胃,除胸中膈气。”《饮膳正要》中记载其能“止呕下气,利水道,去胸中瘕热。”

  《日用本草》中记载其能“止渴,润燥,生津。”很多应酬之后有些醉酒的人也喜欢吃橘子,这也是有食疗道理的,比如《医林纂要》中记载了橘子可以“除烦,醒酒。”

  风寒咳嗽及有痰饮者不宜吃橘子。因为橘肉“助痰作饮,及有滞气之害也”。

  橘子不宜多吃,每天食用1~3个为佳。空腹不要食用橘子,会给肠胃消化造成负担。橘子不能与牛奶共同食用,会引起腹痛、腹胀、腹泻等。

  橘络:通络理气,化痰活血

  很多人吃橘子的时候喜欢把橘肉外面的橘络剥掉,因为这个东西影响口感。但是,这种白色筋络却有通络、理气、化痰等功效。对于经络气滞、久咳胸痛、痰中带血、伤酒口渴等病症都适合服用。

  比如《日华子本草》中记载橘络“治渴及吐酒,炒煎汤次甚验。”

  《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其“通经络滞气、脉胀,驱皮里膜外积痰,活血。”

  《本草求原》中记载其“通经络,舒气,化痰,燥胃去秽,和血脉。”

  对于橘络为什么能治口渴吐酒,《本草崇原》做了精要的解释,因为橘络可以“行胸中之饮,而行于皮肤也。”

  橘红:消痰利气,宽中散结

  橘皮的外层红色部分也是一味中药,叫做橘红,其性味辛温。有消痰、利气、宽中、散结等功效。适用于治疗风寒痰嗽,恶心,吐水,胸痛胀闷。

  《医学启源》中记载其能“理胸中、肺气。”

  《本草纲目》记载其能“下气消痰。”《本草汇》记载其能“除寒发表。”

  橘红对于治疗痰病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在明末医家贾所学所撰,清代医家李延昰补订的中药著作《药品化义》中甚至称橘红“主一切痰病,功居诸痰药之上。”主要原因是因为橘红辛能横行散结,苦能直行下降,为利气要药。阴虚燥咳及久嗽气虚者不宜服橘红。

  橘白:健脾和胃,化湿祛浊

  橘白是橘的白色内层果皮。选取新鲜的橘皮,用刀扦去外层红皮(即橘红)后,取内层的白皮,除去橘络,晒干或晾干。内层果皮呈黄白色海绵的薄层块片,表面常有橘络的痕迹,质疏软,有弹性。气芳香,味微苦而甘。其性味苦温,归胃经,有和胃化湿之功。主湿浊内阻、胸脘痞满、食欲不振。

  《本草便读》载:“橘白,(橘皮)去外一层红皮。其味带甘,其功固不如橘皮,而补脾胃药中用之,自无燥散之咎。”

  橘皮:陈皮青皮,功效有异

  我们常听说陈皮与青皮,实际上均为橘的果皮,只是陈皮为成熟果实的果皮,而青皮为干燥幼果或未成熟果实的果皮。两者的功效有什么不一样呢?

  陈皮性温,味辛苦,入脾、肺经。具有理气、调中、燥湿、化痰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胸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秽逆、咳嗽痰多等症,亦可解鱼、蟹毒。

  青皮性微温,味苦辛,入肝、胆经,具有疏肝破气、散结消痰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胸胁胃脘疼痛、疝气、食积、乳肿、乳核、久疟癖块等症。

  青皮力量比陈皮强,可破气,故《本草经疏》中告诫:“青皮,性最酷烈,削坚破滞是其所长,然误服之,立损人真气,为害不浅。凡欲施用,必与人参、术、芍药等补脾药同用,庶免遗患,必不可单行也。”

  橘核:理气止痛,消肿散毒

  橘核有理气、止痛之功,治疝气、睾丸肿痛、乳痈、腰痛、膀胱气痛。

  《日华子本草》中记载其能“治腰痛,膀胱气,肾疼。炒去壳,酒服良。”

  《本草纲目》中记载其能“治小肠疝气及阴核肿痛。”

  《本草备要》中记载其能“行肝气,消肿散毒。”

  需要注意的是,《本经逢原》中提示,橘核适用于实证,虚者禁用。因为味苦,大伤胃中冲和之气。对于疝气患者来说,要先到医院检查,适合手术的不宜仅靠橘核来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橘叶:疏肝行气,化痰消肿

  橘叶具有疏肝、行气化痰、消肿毒等功效。治胁痛,乳痈,肺痈,咳嗽,胸膈痞满,疝气。

  《滇南本草》中记载其能“行气消痰,降肝气。治咳嗽,疝气等症。”

  《本草经疏》中记载橘叶能散阳明、厥阴经滞气,妇人妒乳、内外吹、乳岩、乳痈,用之皆效,以诸证皆二经所生之病也。

  《本草汇言》称橘叶是疏肝、散逆气、定胁痛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