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科普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专家科普

宝宝脾胃薄弱、易患感冒,别着急吃药,试试药水拔罐!这个拔罐有点不一样

2019-06-20 09:25 来源:楚雄州中医医院 发布人:施尚宜 浏览:

彝医药水拔罐疗法

  彝医药水拔罐疗法是以多种彝药(与疾病相适应的彝药)煮沸浸泡过的竹罐、木罐为主要工具,利用彝药煮沸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或用闪火法,使竹罐吸附在皮肤腧穴上,通过罐内负压、彝药等作用,造成施术部位局部皮肤充血、淤血,使经络通畅、气血旺盛,产生治疗效果,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因此方法安全简便,刺激性持久、无创伤、痛苦小疗效稳定,尤其对小儿患者更为适用,对多种小儿疾病有治疗和预防作用,可缩短病程,以减少抗生素使用及消除患儿服药困难的困扰,从而增强小儿体质,促使疾病快速恢复。

  无病早防,有病早治是彝医预防医学思想的中心内容,彝医重视疾病的治疗,更重视未病先防及即病防变,防止病情加重,变生它病,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学术思想,养生和预防是彝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彝医在治疗上有内治法和外治法,彝医药水拔罐疗法是彝族医药中的古老传统外治医疗方法,此法具有保卫机体、抵抗外邪;温通经络、祛风散寒;通经活络、行气活血;平衡阴阳、调整气血等作用。长期行腹部、背部彝医药水拔罐,可提高宝宝免疫力、增强抵抗力、健脾和胃、促进消化功能。

彝医理论

  从彝医理论上讲,浊气三条路循人体腹背一周,浊三路循行于背部,通过脑、脊髓发出的中枢和周围神经,与内在脏器组织,外而形体组织相联接,调控着全身的生理功能,清浊二气出入平衡,六路畅通,免于疾病,彝医根据这一原理,通过对体表腧穴的彝医药水拔罐疗法,能通人体气路,调其气血,使清浊二气恢复升降出入平衡协调,脏腑生理功能恢复正常,扶正以祛毒邪,消除致病因素,使气血流畅,营卫运行,从而让小儿阳气充足、精力充沛,小儿全身阴阳平衡,免于疾病,还有助于智力发育。

适用于宝宝以下病症

  1、宝宝脾胃薄弱、肠胃功能脆弱,脾胃运化功能未健全,易出现脾胃功能紊乱的各种疾病,如消化不良、体虚乏力、腹胀、腹痛、积滞、腹泻、便秘等消化系统疾病。

  2、宝宝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机体抗病能力低,易患感冒、咳嗽、肺炎、支气管炎、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

禁忌症

  当患儿出现以下情况时不宜施于彝医药水拔罐:宝宝高热、抽搐、痉挛时;皮肤过敏或溃疡破损处不宜拔罐;肌肉瘦削或骨骼凹凸不平部位均不宜施术。

注意事项

  1、拔罐后不可以立即洗澡,容易造成皮肤的二次伤害,如红肿、水泡,皮肤发炎,要根据拔罐后的皮肤情况而定。

  2、拔罐后要注意保暖,拔罐时也要选择在温度适宜的室内,拔罐后,全身的毛孔处于张开状态,寒气很容易进入体内,易患上风寒感冒。

  本疗法是一项专业治疗技术,即要辨证施治,又要掌握手法及操作流程和技巧,随意拔罐,易损伤皮肤,甚至加重病情,所以建议到正规医院拔罐。

病例

  李某,男8岁,2019年6月3日初诊。患儿体质瘦弱,数年来时常感腹胀、不思饮食,容易反复感冒、发热、扁桃体发炎,经常输液及服用消炎药治疗,3天前觉食欲不振加重、伴恶心、干呕、腹胀,即到私人诊所输液治疗3天,症状缓解不明显,仍不思饮食伴恶心、干呕,遂到我科诊治,查:咽红,腹软,未扣及包块,剑突下轻压痛,舌淡,苔薄白,脉弱。考虑为“消化不良”,给予彝医药水拔罐治疗,患者平躺仰卧位,先拔上脘、天枢、石门,拔罐后,使患者俯伏坐位,再取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诸穴拔罐,留罐5-10min,每日1次,起罐后,拔罐部位呈鲜红色,罐后患者腹胀消失,经2次治疗后痊愈,患儿恶心、干呕消失,食欲增加、腹胀未作,并嘱患儿每周前来罐疗1次,以提高免疫力,同时增强抗病能力。

  王某,女,6岁,2019年6月4日初诊。自诉咳嗽、咯痰1周,发热1天。患者1周前因外出不甚受寒,夜间睡眠中自觉咽喉疼痛、干痒难忍,阵发性咳嗽,伴恶心、干呕,体温为39℃,次日到当地医院输液治疗4天,体温正常,现仍感咳嗽、痰多,咽痒发紧及恶心、干呕,肺部听诊呼吸音清,无啰音,咽部微红,双侧扁桃体无肿大,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考虑为“外感咳嗽”,给予彝医药水拔罐治疗,取患者坐位,先拔膻中穴、天突穴,拔罐后,使患者俯伏坐位,再取大椎、大杼、风门、肺腧、肺底诸穴拔罐,留罐5-10min,每日1次,起罐后,拔罐部位呈紫红色,患者感觉咽部不再有咽痒发紧感,经2次治疗后痊愈,随访未复发。

  (治未病中心 董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