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我的中药应该什么时候服用,怎么服用?”相信很多患者会有这样的疑问。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对人类防病治病和强身健体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中药因其剂型或治疗目的不同,其服用方法存在较大差异,如果用错了方法,中药的效果将大打折扣。因此,掌握中药的服用方法对于科学合理服用中药至关重要。
内服中药的剂型
包括汤药、免煎颗粒、丸(丹)剂、散(粉)剂、膏剂、糖浆等。
服用时间
汤剂服药一般每日1剂,煎2次分服,两次服药时间相差4-6小时左右,急病危病、热性病可1日2剂药。
1.饭前服用
取决于患病部位和性质,如病在胸腹以下,如脾胃、肝胆、肾等器官疾病,则宜饭前服;补益中药多滋腻容易影响胃肠消化,应空腹服用;驱虫药、利尿通便药、消除肿胀全身胀满的药最好早晨起来后空腹服用。
2.饭后服用
病在胸膈以上者,如眩晕、头痛、眼病、咽痛等宜饭后服用;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及消食药宜饭后服。
3.与吃饭时间间隔
一般来说无论饭前或饭后,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物与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药效的发挥。
4.睡前服用
缓泻、止泻、通便药宜睡前服,以便于翌日清晨排便;安神药用于安眠时宜睡前服一次;治疗遗精腹泻等病应晚间服一次药。
5.定时与否
①定时:慢性病;②不定时:急性病、呕吐、惊厥及淋病患者。
6.少量频服
危重病人、呕吐患者可以浓煎药汁服用,对于神志不清或因其它原因不能口服的患者,可采用鼻饲给药法。
如何把握汤药的温度
关于中药汤剂的温度,根据病情需要,可分为温服、冷服和热服。
1.温服
汤剂大多需温服,特别是一些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的药物,温服可和胃益脾,减轻对胃肠道的刺激。
2.冷服
即将煎好的中药汤剂放凉后服用,一般来说寒剂宜冷服,适用于热证,呕吐或食物中毒者服药均宜冷服,热证用寒药也可冷服。
3.热服
将煎好的中药汤剂趁热服下,一般而言热剂宜热服,适用于寒证,解表散寒的中药需要通过热服来帮助发挥药力。
不同制剂的中成药服用方法
1.颗粒剂
颗粒剂(冲剂)宜用温开水冲服;颗粒剂按溶解性可分为可溶型、混悬型和泡腾型。在服用混悬型颗粒剂时,先用300—400ml水溶化后加盖焖10分钟左右后饮用,如有部分药物不溶解,也应一并服用,以免影响药效;但对于泡腾型颗粒,只能加水泡腾溶解后服用,切忌放入口中直接冲服。
2.糖浆
常见的止咳糖浆,如我院院内制剂甘草合剂和咽舒合剂,在嘴里含一分钟左右再服下疗效最好,服药后半小时内不能喝水,切忌用水稀释和一次性大量服用,稀释后的糖浆药物浓度降低,影响糖浆浓度;一次性大量服用糖浆机体容易产生耐药性,疾病治疗效果差。应当根据病情需要不定时微量口服,一定要缓慢吞咽服下。
3.膏剂
婴幼儿老年人以及咽喉破损者宜用开水冲服,切忌加水过多将膏剂稀释浓度过低,影响药效,避免直接倒入口中吞咽刺激咽喉,膏剂粘在咽喉引起呕吐窒息。
服药期间饮食注意事项
1.服药期间应避免食用豆类、肉类、生冷及其他不容易消化的食物,以免增加服药者的消化负担。
2.热性疾病应禁用或少食酒类、辛辣类、鱼类、肉类等食物,戒烟限酒、忌食辛辣刺激之品,鱼类、肉类食物厚腻易生热生痰,食后助长病邪,使病情加重。
3.服用解表、透疹药时应少食生冷及酸味食物,会影响药物的作用;服温补药时,应该少饮茶,禁食萝卜,茶叶、萝卜的凉性及下气作用能降低药物温补脾胃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