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讲堂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建设 > 道德讲堂

第2期道德讲堂

2016-12-22 14:32 来源:楚雄州中医医院 发布人:高燕仙 浏览:

  经典篇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道德经》

  【释义】 合抱的大树,是从幼芽发起;九层的高台,是用一筐筐土积累的;千里远行,也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

  吟诵篇

      《弟子规》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故事篇

  不贪为宝

  春秋时期,宋国有人得到一块精美的玉石,想献给司城子罕。子罕拒不接受。献玉的人以为子罕怀疑玉石是假的,便说:“这块美玉我请玉匠给鉴定过,他说是块宝玉,所以才敢拿来献给您。”子罕回答说:“你以玉为宝,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收了玉石,你失掉了宝,我也失去了宝。所以,我们还是各存其宝为好。” 宋人见子罕说了这通不收宝玉的道理,也无可奈何只得如实告之:“小民留下宝玉不得安宁,所以特地到都城来献给您。”子罕沉思了一会儿,叫宋人暂时留下,并请了玉工来为这块宝玉雕琢,送到市场上卖掉,把钱交给宋人,然后派人护送他回家。

  宋国一些年高德劭的人对此评论道:“子罕并非没有宝物,只是他所珍视的与常人不同罢了。如果我们用一百两黄金和抟黍(注:tuán shǔ 捏饭成团)去给小孩子,小孩子必定会选择抟黍;如果以和氏璧与一百两黄金给乡下人,乡下人必定会选择一百两黄金;但如果用和氏璧与至真道德让圣贤的人挑选,那么,圣贤之人就又会选择后者。智慧越高深的人,他的选择越清明。只有明白这一道理,才会领悟子罕所珍视的才是无价之宝呢!”

  时代篇

  学习道德模范,弘扬道德力量

  道德模范是当代中国的道德标杆。他们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也不是遥不可及的偶像,他们就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是人人皆可学习的榜样。每一位国人都应当见贤思齐,进取向上,学习他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高尚品德和感人精神,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为社会文明和道德水平的提升贡献一份力量。

  今天的中国,经济社会加剧转型,价值取向多元多变,一些道德失范现象不断挑战着公序良俗的底线,人们对良好道德风尚的呼唤和期待与日俱增。榜样的力量,就在于其能够带给人们一份鼓舞、一份坚守,让人们坚信社会上还是好人多、善行多、正气多。弘扬道德模范的精神,树立社会主义道德新风,积善成德、明德惟馨,我们的社会就会充满真善美,就能够激发起崇德向善的正能量。

  道德力量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作为党员干部,应当带头学习道德模范、弘扬道德力量,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带动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道德自觉,推动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更上新台阶。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大力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浓厚氛围,为实现“中国梦”汇聚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p#副标题#e#

  楚雄州敬业奉献模范--张之道

  彝族医药是继藏医、蒙医、维医之后的第四大民族医药,是我州天然药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州著名的彝族医药专家,楚雄州中医医院离休干部、共产党员张之道,被人们誉为彝山“草药王”,长期致力于彝药的研发,成为楚雄州屈指可数的彝族医药专家之一,被楚雄州委、州政府特聘为彝族医药顾问,2009年,他被中组部授予全国“老有所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0年被评选为楚雄州敬业奉献模范;2011年被评选为“感动彝州”十大人物。

  投身彝族医药事业  成就斐然

  1958年,错划为“右派”的张之道被遣送到禄丰县一平浪小窝村监督劳动。当看到当地群众缺医少药,倍受疾病折磨而痛苦不堪时,他立志自学中医和彝族医药,为当地老百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实事。他一边接受劳动锻炼,一边自学《内经知要》、《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滇南本草》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还先后拜当地有名望的老彝医杨沛、杨正芳、张树林等为师,学到了彝族民间治疗各种疾病的方法和绝招,通过20多年孜孜不倦的学习、潜心实践和拜师学艺,张之道同志成长为一位名副其实的“赤脚医生”,并带领当地13名“赤脚医生”办起了禄丰县干海资大队合作医疗站,自制多种彝药,为当地老百姓看病数十万人,没让国家和政府投资过一分钱。七十年代中期,省州有关部门还组织省内各州县“赤脚医生”到禄丰县干海资参观考察学习。

  1978年张之道“右派”平反后,出任楚雄州药检所所长,他精心组织科技人员编写了我国第一部《彝药志》,这部著作填补了我国彝族医药没有彝族本草专著的空白。1985年他调至楚雄州中医院工作,任民族医药研究科主任。工作期间,张之道同志带领科技人员制作蜡叶标本125种250份,自备彝药400多公斤,65个品种,诊治病人12586人次,开展了彝族药治疗鼻咽癌、肺癌等肿瘤疾病的治疗和科研观察。

  1987年张之道因身体健康状况提前离休。但他离休不离志,仍然为云南省彝族医药工作而四方奔波。研制出“香藤戒毒胶囊”供强制戒毒所临床应用,2001年张之道同志在有关部门和企业的支持下研究出的 “彝心康胶囊”、“绿叶咳喘颗粒”、“茯蚁神酿”等先后被批准为国家准字号新药。

  随着楚雄彝族自治州中医院的快速发展和云南省彝医医院、云南省彝族医药研究所的成立,张之道参与了云南省彝族医药研究所的筹建工作,从事彝族医药理论研究、彝族新药开发、彝族药材标准建设、彝族药材标本库建设等,参加《中国彝族药学》、《彝族药材标准》(第一、二、三册)的编写工作,并提供大量的彝族药标本,同时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民族医药人才,为彝族医药走出彝州、走向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心系人民健康福祉  不求名利

  党和各级政府没有忘记张之道同志近50年来为彝族医药建设做出的贡献,1997年11月28日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播出了张之道同志从事彝族医药的专题报道;2004年7月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专题报道了张之道从事彝族医药工作的先进事迹;云南电视台、楚雄电视台等多家媒体也相继对张之道同志的事迹作了专题报道。

  张之道同志离休以后,始终保持共产党员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乐于助人,为党和人民奉献不止的精神。27年来,他在专心研究彝族医药,发掘整理彝族医药精髓中,始终坚持常年为周围人民群众看病并很少收取费用,对困难群众实现免费医治。他常讲,现在党和政府关怀他,组织十分重视他,他很感激,为周围群众做点事是很值得的,无需报酬,更何况他有自己的离休工资。尽管离休干部医药费实行的是实报实销,但他只奔忙于彝族医药建设中,从没为自己报过一分医药费,他为党和政府尽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分忧责任。

  27年来,张之道在从事彝族医药科研和采集彝药标本之外,还用大量时间自费给当地老百姓和全国各地的无数病人看病。有许多病人来自广州、深圳、天津、上海、北京、昆明等地,甚至还有国外的患者,对这些求医看病的患者,他一律不收诊疗费,自采的药物也免费为患者加工后无偿的送给患者服用。北京27中的李春冰老师,患面部神经麻痹十多年,在北京各大医院治疗都无明显效果。李老师从北京到云南找到张之道,张之道把她留在自己家中,供吃供住治疗了两个多月,终于治好了李老师的面部神经麻痹症。一位78岁的老人患严重的皮肌炎,生命垂危,应患者家属邀请,张之道亲自赶到思茅景东县帮患者看病。这样的典型事例真是举不胜举。

  著名的南丁格尔女士曾经说过“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无私奉献”,这正是张之道的人生信条和毕生追求。尽管辛劳的痕迹爬上额头和眼角,尽管已八十高龄,但他对彝族医药事业的热爱依旧、奉献依旧,仍孜孜不倦地奋战在科研和临床一线,继续谱写着彝族医药事业的璀璨华章,迎接彝族医药事业蓬勃发展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