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讲堂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建设 > 道德讲堂

第8期道德讲堂

2016-12-29 08:52 来源:楚雄州中医医院 发布人:高燕仙 浏览:

  【经典篇】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

  译文:

  广泛阅读,多了解古今中外的人和事,把其中好的部分牢牢记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材料,到需要用时便可以很自如恰当地选择运用。

  【吟诵篇】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故事篇】

  神农尝百草

  太古时候,人们靠捋草籽、采野果、猎鸟兽维持生活。人们得了病,不知道对症下药,都是硬挺,挺过去就好了,挺不过去就没了。神农帝为这事很犯愁,决心尝百草,定药性,为大家消灾祛病。

  有一次,神农的女儿花蕊公主病了,茶不思饭不想,浑身难受,腹胀如鼓,怎么调治也不见轻,神农很焦急,抓了一些草根、树皮、野果、石头面面,共十二味,招呼花蕊公主吃下。花蕊公主吃了那药,肚子疼得像刀绞,没大一会儿,就生下一只小鸟。神农细看小鸟,发现它浑身翠绿,透明,连肚里的肠肚物什也能看的一清二楚。神农高兴透了,为它取名花蕊鸟。神农把花蕊公主吃过的十二味药分开在锅里熬,熬一味,喂小鸟一味,一边喂,一边看,看这味药到小鸟肚里往哪走,有啥变化。自各儿再亲口尝一尝,体会这味药在自己肚里是啥滋味,十二味药喂完了,尝妥了,一共走了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神农托着花蕊鸟上大山,钻老林,采摘各种草根、树皮、种子、果实,捕捉各种飞禽走兽、鱼鳖虾虫,挖掘各种石头矿物,一样一样喂小鸟,一样一样亲口尝,观察它们在身子里各走哪一经,各是何性,各治何病。可哪一味都只在十二经脉里打圈圈,超不出。天长日久,神农就制定了人体的十二经脉和《本草经》。神农又来到太行山,转游了九九八十一天,尝尽百草。后来,神农在小北顶两边的百草洼,误尝断肠草而死。

  为了纪念神农创中医,制本草,人们把小北顶改名为神农坛,并在神农坛上修建神农庙,庙里塑了神农像,左手托着花蕊鸟,右手拿着草药正往嘴里送。

  【时代篇】

  大爱在左,奉献在右

  2015年10月5日,一位85岁的中国女药学家与两名海外科学家分享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抗疟神药”拯救千万人生命,自己却安守清贫默默耕耘,她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书写下又一段传奇。传奇的锻造者,名叫屠呦呦,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青蒿素研发中心主任,她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寄生虫病千百年来始终困扰着人类,并一直是全球重大医疗健康问题之一。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这项发现为全人类找到了对抗疾病的新武器。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作为一名药学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从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以来,她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爱的事业中,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回馈给党和人民。屠呦呦入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

  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临危受命,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没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方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方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屠呦呦再一次转向古老的中国智慧,重新在经典医籍中细细翻找,终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写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一语惊醒梦中人,屠呦呦马上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常用的水煎法上,因为高温会破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她随即另辟蹊径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在190次失败之后,1971年10月4日,一双双眼睛紧张地盯着191号青蒿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的最后成果。随着检测结果的揭晓,整个实验室都沸腾了:该样品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这些成就并未让屠呦呦止步,1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她又发明出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双氢青蒿素。

  屠呦呦说:“一个科技工作者,是不该满足于现状的,要对党、对人民不断有新的奉献。”这就是她所热爱的医学研究事业,这就是不图名、不图利的默默无闻精神,这就是中国科学家的敬业精神,这就是不讲报酬、只讲奉献的精神,这就是中国科学家任劳任怨,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创业与攀登精神。青蒿素是在第191次试验中获得成功的,这种难熬的经历是非常人所能想象和承受,但只有永远持之以恒,才有可能收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青蒿是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里,外表朴实无华,内里却蕴含治病救人的魔力。屠呦呦正是一个如青蒿一样的科技工作者,大爱在左,奉献在右,随时播种,随时开花,让不同地域、种族的人一起吮吸现代科技的芬芳,也将自己的生命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绿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