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讲堂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建设 > 道德讲堂

第10期道德讲堂

2016-12-29 09:21 来源:楚雄州中医医院 发布人:高燕仙 浏览:

  【经典篇】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道德经》

  译文:

  对待结束时的工作,就像开始时一样认真,则做任何事都没有不成功的。

  【吟诵篇】

      新制布裘

      白居易

  桂布白似雪,吴绵软于云。

  布重绵且厚,为裘有余温。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

  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中夕忽有念,抚裘起逡巡。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

  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故事篇】

愚公移山

  传说中的太行、王屋两座山,周围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以北的地方。北山下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接近九十,靠着山居住。他苦于大山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大山,让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家人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簸箕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借你残余的岁月和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山却不会增高,还怕挖不平吗?”智叟无话可答。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向天帝报告。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时代篇】

洗尽铅华终不悔 医者仁心谱大爱

——记云南省医德标兵刘银海

  刘银海,汉族,54岁,大学本科学历,精神科副主任医师,楚雄州精神病医院妇女儿童精神病科主任,从事精神科临床一线工作37年,楚雄州精神卫生事业奠基者之一。

  1978年12月,刘银海从楚雄卫校医士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当时还未正式组建的楚雄州精神病医院工作,与来自各地的精神科同事们一起参与医院的建设。1979年2月,楚雄州精神病医院正式成立,同年10月开始收治患者,刘银海医生与20多名同事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之路,医院历经36年的发展,从原来偏僻、低矮、医疗条件简陋的专科医院发展为一所服务优质、技术精湛、设施一流的三级精神病专科医院,刘银海医生秉承崇高医德,用自己37年如一日的执着坚守和精湛医术救治了无数的精神疾病患者,谱写了一曲医者仁心的大爱之歌。

  “病人的需求是我最大的快乐,服务病人是我永远不变的追求。”是刘银海医生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医院工作37年来,他视病人为亲人,不管是上班、下班或是休息,只要病人或家属有需要,他都会毫不犹豫赶到医院,从未耽误过患者的救治。在病房管理中,刘医生查房认真、细致,从不遗漏每个病人,病人的病情、症状、药物不良反应等,没有一例能逃过他的耳目。当班护士报告的每一件病例,他都会亲自诊查、处理,从医37年,在他身上从未发生过医疗事故及医疗纠纷。

  在诊治病人时,刘医生总是因病施治,对一些因病返贫或低收入家庭,他总是指导患者服用有效、价廉的药物。对患者和家属好心的邀请、酬谢,他总是婉言谢绝,一些农村病人送他土特产,实在无法拒绝的,他就将土特产折成人民币后,缴入医院收费室,冲抵病人的药费或住院费。他总是耐心、细致地做好患者及家属的治疗指导,一些患者家属到医院就要求做CT、B超、X线等检查,他总是耐心解释精神疾病通过仪器是检查不出来的,做辅助检查只是为了排除有无躯体疾病,避免了患者进行不必要的检查,减轻了患者的医疗费用,当患者了解真相后,非常感激他,称他医德好,是个难得的好医生,而面对患者及家属的感激,他总是说“这是一名医生应该做的”。

  精神科医生,每天接触的是一个思维紊乱、行为怪异的特殊群体。一次,刘医生在制止病人的躁动行为时,被行为紊乱的患者咬伤了右手中指关节,缝合3针,一个多月后才恢复,对病人家属的歉意,他说是自己没有保护好自己、让家属不要记在心上,获得病人家属的称赞。当很多人对精神科工作产生误解时,他却从未因工作苦、脏、累而放弃,也从来没有因为危险而拒收患者,默默无闻地在自己的岗位上认真地工作。

  2012年,医院实现电子信息化管理,在众多习惯了手写病历处方的同事出现畏难情绪时,已经50出头的刘医生率先垂范,从学习打字开始,逐步熟悉并掌握了信息管理系统,让很多年轻医生都不得不佩服。在科室里,他主持主任查房、疑难病例讨论、质量分析会,开展学术讲座、专题培训,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所学习的知识和多年积累的临床经验传授给大家,他用自己严以治学、精益求精的精神和丰富的临床知识为医院年轻专业技术队伍的培养作出了巨大贡献。

  “洗尽铅华终不悔,平凡一生也英雄。”刘银海医生37年扎根精神科临床一线,多次获得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窗口行业服务明星等荣誉称号,2016年1月,刘银海医生被云南省卫生厅、云南省总工会联合命名表彰为“云南省医德标兵”荣誉称号,用自己崇高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在精神科这个特殊的病房里诠释了医者的大爱情深,赢得了社会的赞誉以及广大群众的好评,他是病人心中的好医生,是彝州精神卫生工作者学习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