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篇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道德经》
【译文】
诚信不足,就会失去信任。
吟诵篇
劝学
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故事篇
板桥审石
早先,潍县赶大集,是在东门外的沙滩上。这天又是大集,县太爷郑板桥正在东门城墙上看着百姓来来往往的作买卖,忽听得城墙下有人嚎哭。板桥低头细看,只见一堆人围着看一个老妇人哭诉。板桥大人差人去问,原来妇人挎着一篮子鸡蛋去集市卖,没想到走到这里被一块石头绊倒,一篮子鸡蛋摔了个碎,老妇人守着淌了黄的碎鸡蛋皮哭嚎不休。
板桥大人听了,略作沉吟,发话道:“大胆顽石,竟敢绊倒老人,摔碎鸡蛋,让老人如何过活?来人,立即将顽石锁上大堂,待本官勘问!”衙役们一听,心里好笑,但又不敢违命,只好立即下城来,用铁索锁上石头,领着老妇人,一起回县大堂来。
这一下惊动了满集的人,看热闹的人踢里踏拉跟了一大串。越走看热闹的越多,越传越远,县大堂前是黑压压的一片人。板桥大人端坐堂上,大开衙门,放看热闹的进来。众人一下子涌进大门,满满站了一院子,板桥大声喝令关门,开言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一人帮百人难,百人帮一人易。现在院内诸位,每人助老人一钱,可救老妇人一难。现将老人竹篮放于门口,各位出门时放一文钱于篮内即可,诸位请便!”看热闹的人恍然大悟,这才明白桥板审石头的用意。人们依次退出,出门时或三文,或五文,放在老妇篮内。老妇人千恩万谢,挎起篮子走了。这就是郑板桥审石头一段佳话,流传至今。
时代篇
彝州李时珍
——记云南省荣誉名中医张之道
一位本可以靠离休工资安享晚年的老干部,本可以靠高超医术赚钱发财的专家,本可以在繁华都市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的老人,却深居高山,过着清贫单调的生活。怀揣着一颗金子般的仁心,以一种对生命健康的执着追求,跑遍云南山山水水,采集药材标本、拜访民间医生、整理各地民族医经验、免费为民族地区老百姓诊治疾病,谱写出一曲曲最美的生命赞歌。
他,就是彝州“草药大王”——张之道老先生,他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
他曾被错划为“右派”,被遣送到禄丰县一平浪小窝村劳动改造,却也是因此,开始了他孜孜不倦的从医历程。为改变当地群众缺医少药,倍受疾病折磨而痛苦不堪的现状,他自学中医和彝医药,为当地老百姓做了很多实事。
他,几十年如一日,遍访当地彝、苗、壮、瑶、白、傣等民族医师,潜心实践和拜师学艺,自制多种彝药,为当地老百姓看病达数十万人次,成功实现了从“赤脚医生”到全国彝族医药的顶级专家和学者的蜕变。他精心组织科技人员编写了我国第一部《彝药志》,这部著作填补了我国没有彝族本草专著的空白,参与《中国彝族药学》编写、彝药标准制定、“中国彝族药物标本库建设”等工作,并获省、州科技进步奖;研制出彝药“香藤戒毒胶囊”“彝心康胶囊”“果依咳喘颗粒”“茯蚁神酿”;开展了彝族药治疗艾滋病、鼻咽癌、肺癌等肿瘤疾病的治疗和科研观察,为彝医药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009年被中组部授予全国“老有所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0年被评选为楚雄州敬业奉献模范,2011年被评选为“感动彝州”十大人物,2015年1月当选为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彝医药分会副会长,2017年1月被云南省卫计委、云南省人社厅评选为“云南省荣誉名中医”,2017年4月被云南省卫计委聘请为《彝医药》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中央电视台先后两次播出了张老从事彝医药的专题报道。
璀璨的一生,说起来不难,经历起来却是饱尝酸甜苦辣,正所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如今年过八旬的张之道虽然两鬓斑白,身体清瘦,但他为中医药和彝医药事业发展仍不知疲倦地工作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