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这种起源于非洲的病魔,在地球上猖狂了数十年,它惯于夺人性命,以至于人们谈艾色变。它如四季变换,悄无声息,却给人恶魔般的恐惧,撕心裂肺的打击。
目前中国存活艾滋病感染者75万多人,这样的数字,引人注目,发人深省,尽管国家采取了“四免一关怀”政策,加强了艾滋病防控的各种措施,这个群体还是在不断扩大。能否抑制HIV感染者增加趋势,更考验着从事防治艾滋病工作的所有医务工作者。
2006年我院开始了彝族医药治疗艾滋病工作,当时,我是一名内科护士,要参与艾滋病治疗,天天与艾滋病患者接触,说句心里话,心里还是充满忐忑和恐惧的,尤其担心采血时会发生职业暴露。我曾经也想过退缩,但工作的责任促使我必须坚持。后来,通过不断的学习了解,对艾滋病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内心的恐惧也就慢慢的消除了。曾经有人问我:“面对艾滋病患者不害怕吗?”我回答:“刚开始的时候害怕,可到后来就不害怕了,与病人们日常的接触是不会传染的,工作中只要我们牢固树立自我防护意识,严守操作规程,风险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再说这项工作也总得有人来干啊。”
至今,我在这个岗位上已工作了十二年。十二年间,经历了各种酸、甜、苦、辣。记得刚开展这项工作时,最大的困难就是病人不理解、不配合,要找到一个病人,说服他们接受治疗,反反复复做工作是常事,被拒之门外,风吹日晒雨淋那也不算什么,最难受的还是三番五次的上门找人,苦口婆心地解释,最终还是不被理解甚至还被误解。
曾经,有一批患者来源于戒毒所,多数是静脉吸毒者,血管破坏非常严重,为了能找到一根哪怕是可以摸得着的血管,我头天晚上就得准备好各种热水瓶、热水袋等等。尤其是冬天,有时一个病人,半小时过去了还找不到一处可以穿刺的地方,窗外寒风凛冽,我自己却为了能一针见血满头冒汗。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我的静脉穿刺技术不断提高。
如今,每次输液都能熟练穿刺成功。特别是那些血管难找的病人每每竖起大拇指:“陶护士,你技术真好!”那时,心里的成就感、自豪感油然而生!
十二年的艾滋病治疗工作,我们的付出逐渐被病人接受和理解,也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成了朋友,赢得了他们的尊敬和信任;同时,当他们面对多舛命运时,不悲观、不气馁、不放弃,坚强乐观、笑对生活的勇气和精神也深深感染和激励着我们,大家对开展彝族医药治疗艾滋病的工作热情更强烈了。
记得我们治疗的第一个艾滋病感染者罗某,2006年10月接受治疗,前夫于2005年病故,再婚离异后带着三个女儿,老大高中毕业后放弃学业,老二在上大学,小女儿还在初中就读,她就是家里的顶梁柱。
可2007年的夏天,噩耗传来,在省外读大三的二女儿不幸遭遇车祸,成了植物人,这对任何一个母亲都是一个重大的打击,更何况是一个身患艾滋病的她,但她坚强的挺住了。
可命运并没有停止对她的折磨,在2010年又患上了肺结核,开始服用抗痨药,在2012年,又被诊断为“乙肝硬化失代偿期”,当我到她家看望她时,她因肝腹水挺着个大肚子就像怀孕七八个月的孕妇。当时,我拉着她的手为她测量血压,心里一阵酸楚,心想上天怎么对她如此不公,那么多磨难,这次恐怕在劫难逃了。
三个月后,她来医院领药,看到她时我愣住了,说道:“罗姐你变了一个人。”她回答道:“是啊,谢谢你们的关心。”眼角还挂着激动的泪花,“到医院复查时,医生看到我都很惊讶,他们都没想到我还活着。”
风雨过后终见彩虹,虽然二女儿最终离世,但2014年她的小女儿大学毕业结婚了,我与同事们一起参加了她女儿的婚礼,大家送上了由衷的祝福。看着喜悦的一家人,我心里不禁感叹:当病魔来袭时,生命因抗争而璀璨,因无畏而动容。
为爱防艾,你我同行!防艾路上,有彝医人相伴,让我们一起笑对病魔,不抛弃,不放弃!
(防保科 陶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