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恰逢国庆假期,大家都在享受难得的清闲时光,而我院部分彝医药团队成员一行15人却放弃休息,背起行囊,踏上深山寻药之路。在著名彝医药专家、云南“草药大王”、“全国最美医生”张之道的带领下,我们驱车数百里到大理、怒江、保山三州市交界处的漕涧镇开展了一次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采药教学实践活动。
一大早,我们就带着采药的装备进了深山,采药是一门难学且精细的技艺,一看、二摸、三闻、四尝,还要练就敏锐的观察力、矫健的身手和过硬的野外生存能力。山中绿树蔚然,鸣声上下,我们不走大路,专走草丛,因为草药都在人迹罕至的地方,越是名贵的药材越生在险要的地段。青阳参、大接骨丹、溪黄草、木椎花……名目繁多、功效各异的各类草药藏身在山林之中,等待着被发现,造福人类。
今年85岁的张之道,鹤发童颜,老当益壮,爬起山来毫不含糊,从1958年就开始了翻山越岭的采药之路,细细算来,至今已有六十个年头。凭着多年的采药经验,张老已经练就了鹰眼般的能力,能在连片的草丛树叶中找出那些细小特殊的药草,在貌似寻常的地皮下发现珍贵的药材茎块。
到达海拔3000多米时,耳边的风开始凛冽起来,刮得人耳朵骨生疼,张老从小路边的一丛灌木里,小心翼翼挖出一株草本介绍道,“这个叫阿巴齐,汉药名叫鸡肝散,全株有特殊的香气,味苦、凉,清热解表,消炎明目,彝医用药一般用花穗,可以降三高、消食,还能治疗慢性肝炎、慢性胃炎,彝族人民把它研成末拌米面做油煎粑粑给娃娃吃,可以治小儿疳积,很常见,路边随采随用,这也是彝药的一个特点。”
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在山间采得的每一株草药,都成为老师们生动的课堂教具,让我们学会辨析草药与草药之间须臾毫厘的差异。这次采药收获颇丰,我们一共采集植物药材100余种,制作标本近40份,还增长了不少彝药学知识,以前认为是路边的杂草,原来很多都是治病的良药。
采药、认药、识药本就是我们从事中彝医药工作的重要环节,平时我们只能在书本里、药房里对着各种药材成品学习,野外实践采得的鲜药更有利于我们从药材的科属、分类、分布、生长特点、性味、主治、功效、鉴别要点、民间用药经验等方面深入学习和掌握。
虽然生活条件艰苦,每天只能吃一顿热饭,还要步行爬涉十多里山路,没有洗澡的条件,甚至上卫生间都要打着电筒走一小段路,但大家都感觉充实而快乐,感受到了自己肩头沉甸甸的责任,更加坚定了传承发展彝医药的信心。
这一路,从羊肠小道到泉边小涧,一位位采药人在这条不平坦的山路上跋山涉水,以身试药;这一路,从星星之火到欣欣向荣,一代代彝医人在这条不平凡的道路上举火照明,摸索前行,誓为百姓解除病痛,为彝医药传承发展孜孜不怠地努力着。
(州中医院 高金荣、张勇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