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干支历的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入伏"后,全国多地将会进入持续高温模式。这里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中的暑邪。下面就和大家一起聊聊三伏天养生保健的那些事儿。
三伏天能治什么病?
俗话说冬病夏治,三伏天的时候阳气最盛,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来调理、治疗一些慢性疾病和顽疾。
● 慢性疾病: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慢性咳嗽、反复感冒、慢性鼻炎、慢性咽炎等多种肺系疾病。
● 风湿、关节性疾病: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
● 顽疾:慢性胃肠炎、慢性胃炎、胃痛、溃疡病、慢性腹泄。
● 小儿疾病:小儿厌食、遗尿。
● 虚寒疾病:虚寒头痛、颈肩腰腿痛、胸腹痛、痛经等虚寒性的疾病。
冬病夏治的原理
冬病夏治说的是冬天气候寒冷,易得湿寒疾病,而夏天气温最高的三伏天,人体阳气最盛,气血充盈、毛孔大张,此时经脉流畅、穴位敏感,可以利用阳气和药材调理身体,祛除身体内部的湿寒之气,从而治疗冬天常发作的疾病。
冬病夏治怎么做?
冬病夏治主要是利用一些生发的措施来将身体内部的毒素排出去,常见的冬病夏治的中彝医治疗方法有艾灸、三伏贴、中彝药足浴、刮痧、拔罐等。
三伏贴
“三伏贴”是根据中医“天人相应”、“内病外治”、“冬病夏治”的观念,通过中药穴位敷贴,由中药对穴位产生热性刺激,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祛病保健的效果。适合体弱易感、哮喘、鼻炎、四肢椎体关节疾病、宫寒痛经等,能起到增强免疫力的作用,特别是经常咳嗽感冒的易感及寒性病症的人群可以考虑此法。
中彝医足浴
人脚上有脾经、胃经、肝经、肾经等腑脏经络,通过中彝医足浴可达到通经活络、温煦脏腑,调节脏器的功能,改善毛孔的血液循环,加速祛除身体寒气。应注意足浴时间不能过长,不能泡到出大汗,出汗太多伤气血,正所谓“大汗亡阳”。因此,夏季最好用40℃左右的温热水,以不出汗为原则。
艾灸
艾灸是通过灸火的温热力及药物作用,对穴位进行刺激,温经活血,扶正祛邪。采用艾灸疗法,可以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健脾和胃、温阳散寒。
刮痧
刮痧有疏风清热、祛风散寒的作用,后期的感冒刮痧的效果要差得多,刮痧后最好能喝一大杯温开水以帮助排毒,刮痧部位不要受凉。
拔罐
拔罐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瘀滞,夏季留罐时间最好控制在10分钟左右,不可在皮肤破损的部位拔罐,会造成感染。
三伏天吃什么好?
吃酸
天气炎热,大部分人喜冷饮,容易导致湿气侵入人体,而外湿入内,使水湿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体消化功能产生障碍,出现积水为患,引起食欲不振等。按中医养生学的观点,暑湿对脾非常不利,因此夏季尽量少吃冷饮为宜。并且夏季归心,而心喜宜食酸,所以夏季应适当地多吃些性酸的食物,可常吃些小麦制品、李子、桃子、橄榄等。
吃苦
炎炎夏日容易火气上升,出现烦躁、焦虑、易激动、失眠等症状,这些症状在医学上称为“夏季情感障碍”。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补的必备功课。夏日去火的上佳食物有苦瓜、西红柿等性凉、清暑的蔬果。此外,牛奶性微寒,可以补水、滋阴、解热毒,也是“去火”的良品。
喝汤
进入夏季,天气炎热,人体消耗增大,急需补充营养物质和津液。饮食应以汤、羹、汁等汤水较多、清淡而又能促进食欲、易消化的膳食为主,这样才能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同时,少吃或不吃油腻厚味、油煎的食物,并且每餐进食量不宜过大,应以少量多餐为原则。此外,牛奶也有镇静安眠的功效,在炎炎夏日可以促进睡眠。
三伏天养生保健小知识
▲ 尽量减少白天在室外进行剧烈运动。
▲ 多喝白开水,但不宜狂饮,适当补充些淡盐水。少喝冰镇饮料,其中含有较多的糖精和电解质,会对胃肠产生不良刺激,影响消化和食欲。研究表明防暑降温热茶比冷饮效果好,维持时间长,因为温热的茶饮能通过舒张汗腺将体表温度降低1~2℃。
▲ 不宜过量饮酒。人体在夏季极易积蕴湿热,诱发疮痈肿毒,若大量饮白酒,会助热生湿,火上浇油。
▲ 饮食不宜过于清淡。夏天出汗多,消耗大,应适当多吃鸡、鸭、瘦肉、鱼类、蛋类等营养食品,以满足人体代谢需要。
▲ 午睡不宜过长。午睡时间过长中枢神经会加深抑制,脑内血流量相对减少,代谢过程减慢,导致醒来后反而更加困倦。
▲ 忌受热后“快速冷却”。炎夏,开足电扇、洗冷水澡等会使全身毛孔快速闭合,体内热量难以散发,还会因脑部血管迅速收缩而引起大脑供血不足,使人头晕目眩。
▲ 空调室内外温差不宜太大,不超过5度为宜。
▲ 不宜佩戴金属首饰。某些金属沾上汗液容易引发接触性皮炎。
▲ 生活起居规律,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
▲ 出门备好防晒用具。常备防暑药物,如风油精、金银花、菊花、藿香正气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