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楚雄州中医医院肿瘤内科护理团队成功开展全院首例下肢大隐静脉中长导管置管术,为一例双上肢静脉综合症患者的右下肢大腿中上段从大隐静脉上置入了改良型中长导管,解决了患者输液困难的问题。此项技术的成功开展,是我院肿瘤内科静脉治疗置管新技术的又一突破,将为众多不宜选择上肢静脉置管的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患者男,因发现右肺占位一月收住肿瘤内科。因患者全身有不同程度浮肿,血管比较难找且脆性大,加上其病情需要进行化疗治疗,颈部淋巴结肿大,无法置入CVC导管,每天的输液治疗和几乎一天一换的留置针让护理团队深感困扰。
为解决这个难题,肿瘤内科护理团队对患者的病情及血管进行评估后,考虑为其置入中等长度导管。可是患者上肢血管重度阻塞,只能选择在下肢进行穿刺。经反复评估后,决定在患者右下肢进行置管。该项技术对施行穿刺的护理人员专业要求较高,因为在下肢穿刺过程中,施行穿刺的护理人员需采用超声引导技术从左下肢大隐静脉或股静脉置入髂外静脉、髂内静脉,导管尖端位置放置在髂总静脉或下腔静脉,相较于上肢穿刺无疑难度更大。
经过充分准备后,肿瘤内科静疗专科护士张娅琳带领护理团队,在不到40分钟的时间里顺利为患者从下肢路径置入中长导管,既解决了患者的输液困难问题,也缓解了每天穿刺带来的痛苦,为患者的进一步治疗提供了安全保障。
张娅琳介绍,中等长度导管又叫中线导管,改良型中线导管长度可达30厘米至35厘米,是介于留置针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之间的外周静脉输液通路工具,可以减少穿刺的损伤,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和血栓的发生率,对于住院期间预计输液治疗需持续1-4周的患者而言,既提供了“一针化治疗”,又解决了医疗资源浪费等问题。
【科普延伸】
中线导管的优势
1.于患者而言,中线导管相较于留置针留置时间更长,可达1—4周,减少了因反复穿刺给患者造成的痛苦,提升了患者的就医满意度。
2.根据血管解剖特点,外周静脉—留置针血流速度<95ml/h,中线导管血流速度在150-350ml/h,当液体进入血管后,迅速稀释,能有效保护上肢血管网,降低药物对外周血管的损伤,减少了化学性静脉炎的发生。
3.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比,中线导管穿刺选择血管虽然与PICC相同,但导管尖端位置于肩下部或腋窝水平处,置入后无需进行X射线定位,具有价格低廉、安全、并发症少等优势,减少了患者的放射线接触及搬运工作。
4.于护士而言,可降低因药物外渗造成的护理风险;减少反复穿刺的工作时间/工作量;避免血源性暴露的风险;操作简单便捷,节省置管时间等。
中线导管维护注意事项
1.严格无菌操作,敷料要完全覆盖体外导管,以免引起感染;
2.如发现污染、患者出汗多、敷料卷边等情况时,应及时更换透明敷料;
3.体外导管被污染时,可用碘伏消毒,一定要完全待干后再覆盖敷料;
4.去除敷料时要自下而上,切记将导管带出体外,尽可能不要污染贴膜下皮肤及导管;
5.勿用酒精棉签消毒穿刺点,以免引起化学性静脉炎;
6.将体外导管放置呈弯曲,以降低导管张力,避免导管移动;
7.禁止使用小于10ml的注射器冲管或给药;
8.要采用脉冲式正压封管,以防止血液返流进入导管。
置管患者健康指导:
1.留置期间,不影响日常生活,可以吃饭夹菜、洗脸、拧毛巾、梳头等;
2.注意避免带管的手臂过度用力,不提5公斤以上重物,不能用力撑床,不可以拖地,置管侧手臂禁止测量血压及静脉采血;
3.睡眠时,注意不要压迫穿刺之血管;更衣时,注意不要将导管勾出或拔出;穿衣时,先穿置管侧衣袖,再穿非置管侧衣袖;脱衣时,先脱非置管侧衣袖,后脱置管侧衣袖;注意衣服袖口不宜过紧。
4.为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肢体肿胀,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可适当进行功能锻炼,每日坚持做握球运动或者手指伸屈运动。
握球运动方法:每日三餐后,握球25—30次;每次握紧10s,放松10s。
手指伸屈运动方法:五指依次伸屈,每日3次,每次3—5分钟。
5.穿刺部位应当保持清洁干燥,当贴膜被污染(或可疑污染)、潮湿、脱落、卷边或危及导管时应请护士予以更换;
6.带管期间完全没有异物感,治疗结束就可以由专业护士拔除。
需要提醒注意,临床使用中线导管时一定要根据患者病情、治疗时间、患者意愿等筛选合适病种及治疗人群,才能更好的临床应用推广,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及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