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能增强孩子免疫力、降低发病率
今天给大家分享9个常用手法家长可自行学习
但需在安全规范的前提下进行
小儿推拿通过刺激儿童体表特定穴位
调节脏腑功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从而达到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的目的。
其手法轻柔、温和,适合儿童娇嫩的肌肤和生理特点,绿色、安全、有效。
适用对象:0-12岁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效果最佳。
适用病症:小儿斜颈、腹泻、呕吐、便秘、感冒、发热、咳喘、遗尿、夜啼、生长发育迟缓等。
常用推拿手法
1.开天门
位置:眉心至前发际正中成一直线。
操作: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
适用于外感风寒、发热、头痛等症,疏风解表、开窍醒神。
2.推坎宫
位置:自眉心起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两拇指自眉头向眉梢分推。
适用于外感发热、头痛及目赤痛,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3.揉太阳
位置:太阳穴位于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中。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指腹顺时针或逆时针均匀按揉,可双侧同时或交替进行,顺时针为泻,逆时针为补。
适用于外感发热、感冒、头晕头痛及目疾。
4.揉耳后高骨
位置:耳后发际乳突突起处。
操作:用两拇指分别揉耳后高骨处,或用拇指或中指揉耳后高骨下凹陷中。
适用于感冒引起的头痛,可疏风解表。
5.揉板门
位置:大鱼际部,或大指本节5分处。
操作:用大拇指指端揉。板门推向横纹能止泻,横纹推向板门能止呕吐。
揉板门能健脾和胃、消食化滞,运达上下之气。多用于乳食停积、食欲不振或嗳气、腹胀、腹泻、呕吐等症,还能利咽消炎,用于咽痛。
6.脾经
位置:拇指螺纹面。
操作:旋推或向指根直推,称推脾土。通常以旋推为补,称补脾土;从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脾土,两者又称补脾经、清脾经。
补脾经主要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而引起的食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神志不安、肺虚作喘等症;
清脾经能清热利湿、化痰止呕,用于湿热熏蒸、皮肤发黄、恶心呕吐、腹泻、痢疾、斑疹、肺热咳嗽等症。
7.大肠
位置: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操作:从食指尖直推向虎口或者反之。从指尖推到虎口,称补大肠。反之为清,称清大肠。
补大肠用于脾虚吐泻、腹痛便溏、脱肛;
清大肠多用于湿热、积食滞留肠道、身热腹痛、大便秘结等症。
8.揉足三里
位置: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约小儿中指的宽度)处。
操作:用拇指指腹顺时针或逆时针均匀揉动,以局部有轻微酸胀感为宜,双侧交替或同时进行。
足三里是小儿保健要穴,适用于腹痛、腹胀、腹泻、便秘、消化不良、厌食及脾胃虚弱的儿童。
9.捏脊
位置:背脊部的皮肤和肌肉。
操作:用拇指桡侧缘顶住皮肤,食、中两指前按,三指同时用力提拿肌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推行。
适用于积食、厌食、消化不良、腹胀、便秘或腹泻;睡眠不安、夜啼、哭闹、烦躁;体弱多病、反复感冒、过敏体质的儿童;发育迟缓、身高体重增长缓慢的儿童。
本期专家
董晓燕,推拿科主治医师,海派儿科推拿第三代弟子,师从海派儿科推拿界名家郑明祥主任、推拿界名家王建辉主任,为昆明市延安医院郑明祥名中医工作室成员。
注重中医理论、中医针灸与小儿推拿实践结合,熟练掌握小儿推拿、中医针灸、中彝医传统疗法,擅长运用独特的腹部推拿、捏脊疗法及穴位按摩手法、中医针灸、推拿结合治疗小儿各种常见病及疑难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推拿科 董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