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到端午节,奶奶都会摆好箬叶、糯米,手把手的教我包粽子,每一个歪歪扭扭看似不成样的粽子,因为拥有了亲手制作的温度,而变得格外美味。马上就是端午节了,小编仿佛闻到了粽香呢~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 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在春秋之前端午节是祛病防疫的节日,后因爱国诗人屈原在此日殉国明志而演变成中国汉族人民祭奠屈原以及缅怀华夏民族高洁情怀的节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悬艾叶菖蒲、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已成为国人普遍行为。
端午节习俗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2、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
3、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
4、挂艾叶菖蒲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时,家家大门外都要悬挂艾叶和菖蒲。
药用知识小课堂又开课啦~
性味:辛、苦,温。
归经:归肝、脾、肾经。
功效: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外用祛湿止痒。
主治:用于吐血,崩漏,月经过多,胎漏下血,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外治皮肤瘙痒。醋艾炭温经止血,用于虚寒性出血。
艾草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能产生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有较强的驱毒除瘟作用,燃烧艾叶可以杀菌消毒、预防瘟疫流行。以艾叶为主要成分的中成药,如艾附暖宫丸、当归调经丸等,多用于治疗月经不调、宫冷不孕等妇科病。艾叶临床上多数外用,艾叶烟熏时产生的烟气,可抑制病毒和细菌在空气中传播,且对人无害,除了熏制,艾叶还可外敷,或将艾叶捣成绒,制成艾条、艾柱,外灸能散寒止痛,温煦气血。
菖蒲
菖蒲是天南星科的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常生长在沼泽地、溪流或水田边,同艾草一样,菖蒲也是一种芳香植物,根茎叶含有挥发油,揉碎一片叶子,就能闻到浓郁的香味,以根茎的香气最为强烈,故常以根茎入药,味辛性温,主入心、胃二经,有芳香化浊、开窍祛痰的功效,它的水浸液对皮肤上的真菌有抑制作用,古时,还有人把菖蒲捣碎用来治疗痈疽、湿疮等,同时,菖蒲根茎捣碎的原液兑水,还可有效驱赶飞虱、蚜虫等虫害。
5、饮雄黄酒
“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所谓的五毒是指蝎、蛇、蜈蚣、壁虎、蟾蜍,每到农历五月天气逐渐热起来,这五种毒虫也开始活跃。于是,人们将事先买来的中药雄黄粉末掺在酒里调成雄黄酒,再用菖蒲、艾草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具有较强的杀虫作用。或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求小儿平安。同时,用雄黄粉末掺在刚汲来的井水,大人小孩用雄黄水洗脸洗身,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治皮肤病作用。
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主含二硫化二砷(As2S2),并含有汞,有毒。
性味:辛,温。
归经:归肝、大肠经。
功效: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用于痈肿疔疮,蛇虫咬伤,虫积腹痛,惊痫,疟疾。内服宜慎,一般入丸散用,外用适量,熏涂患处。
通过小编的介绍,你是不是对端午节,有了更深的了解呢?但这些对你们来说都不是重点,重点是,放假了,最懂你们的还是我,尽情放“粽”吧!(宣传科 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