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科普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专家科普

食借药之力,药助食之功

2019-12-20 16:08 来源:楚雄州中医医院 发布人:施尚宜 浏览:

       “药食同源”指,许多食物即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药食同源说深入人心,只要粗略盘点一下厨房用品:如丁香、八角、小茴、白果、白芷、花胶、阿胶、百合、莲藕、薏苡仁、芡实、葱、白酒、酸醋、牡蛎等等,厨房像药房,很多中药名录在厨房中都是司空见惯之品。很多药物本身就是食物,具有饱腹之功;很多食物本身也是药物,具有疗病之效。

  一、药食同源 前世今生

  我国历代对“药食同源”及药食界限的认识是从一个模糊到清晰的过程。

  在神农时代药与食不分,无毒者可就,有毒者可避。在使用火之后,人们开始吃熟食,烹调技术逐渐发展起来,在食与药逐渐分化的同时,食疗与药疗也逐渐区分。春秋以后的中医药学古籍,如《黄帝内经》、《本草经集注》、《食疗本草》等,都有对药食两用物品的大量论述和食疗食养药谱的记载。

  “药食同源”发展到今天,可谓与时俱进,赋以其具有法规法律意义的涵义。国家相关部门先后公布了《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和《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单》等规范性文件,反映了药食两用物品既是食品但又不同于普通食品的特征,其安全性和用法尤为重要。

  二、药食同源 同理同用

  药与食的分用,是人类不断实践和进化的一种必然结果。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四气”、“五味”为核心的学说。药物与食物同样具有温热寒凉四气以及酸苦甘辛咸五味的属性。在使用过程中,应以四时变化以及人体所处状态对适宜的食物或药物进行选择,从而促进人体内的不平衡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变,这也是促进人体从疾病或者是亚健康状态恢复至健康状态的主要方式。

  三、药食同源 食正药邪

  药食两者差异则表现在“食养正气,药攻邪气”。食物天天离不了,虽然日积月累也会发生由量到质的突变,就算搭配不当也不会立刻出现严重的不良结果。相对而言,药物更具纠偏效果,药性更盛。搭配不当就会产生明显的副作用。民间俗语“是药三分毒”便对药与食的区别和特性进行了形象的描述。

  四、药食同源 相辅相成

  在不断发展的进程中,药食同源逐渐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模式——药膳。药膳是我国传统饮食文化、中医食疗文化中,通过中医学、烹饪学、营养学的理论指导,严格按照配方,将中药以及一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配伍,采用我国独特的饮食烹调技术、现代科学手段,制作出的具有色、香、味、意、型、效的美味食品。药膳是我国中医学在治疗应用中更加注重预防,治未病指导思想的应用,是中国传统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中药产物,它真正实现了“寓医于食”、“隐药于食”,药借食力, 食助药威,药与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药膳的出现,将药与食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正所谓“安身之本,必资于食”,“食借药之力,药助食之功”,二者相辅相成,显示了“药食同源”在中医治病养生中的优势。总而言之,“为食”、“为药”的世间万物,都必须注重食用的方法,需因人、因病、因体、因地,利用世间万物的优点,合理科学调配,使之成为“食药”统一体,从而发挥治病、健身的双重作用。

  (传承办 余秋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