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溃疡俗称“口疮”,是一种常发于口腔黏膜的溃疡性损伤病症,多见于唇内侧、舌头、舌腹、颊黏膜、前庭沟、软腭等部位。口腔溃疡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局部创伤、精神紧张、食物或药物影响、胃肠功能紊乱、激素水平改变、维生素或微量元素缺乏等有关。
口腔溃疡虽然不是大病,通常情况下两周内都会自愈,但其发作时明显的疼痛感还是给许多人造成了困扰。尤其是最常见的“复发性口腔溃疡”,可一年发病数次,也可以一个月发病几次,甚至新旧溃疡交替出现,让患者说话、喝水、吃饭都疼,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今天,我就结合临床案例来聊一聊口腔溃疡的中医药治疗,为广大被口腔溃疡折磨的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思路。
病例分享
患者杨女士,58岁,因呼吸道症状到当地医院就诊,行气管镜局部取材活检查出肺部恶性肿瘤,目前无手术切除机会,基因检测为敏感EGFR基因突变,选奥希替尼靶向药治疗。治疗期间患者反复出现口腔粘膜溃疡,服用清热解毒、消炎药后溃疡反复不愈合,后为寻求中医治疗来到楚雄州中医医院外五科门诊就诊。
症状:口腔粘膜多发溃疡、口干,失眠、纳差,大便干结,小便可,舌质淡红,少苔,脉细数。
中医诊断:口疮(脾虚寒湿,阴阳两虚)。
西医诊断:口腔溃疡。
治则:健脾祛湿,滋补降火。
方药:全力补脾方+引火汤+潜阳丹加味。
处方:黄芪60g、当归30g、红参10g、五灵脂15g、柴胡15g、白芍15g、炒麦芽60g、炒谷芽30g、炒山楂15g、干姜15g、炒白术30g、茯苓30g、薏苡仁30g、猪苓30g、炒泽泻30g、肉桂5g、炙甘草10g、大枣30g、熟地黄90g、巴戟天30g、天冬10g、麦冬15g、五味子6g、炒黄柏30g、砂仁30g、醋鳖甲30g、白附片50g。
共5剂,冷水煎服,每3日1剂,每日2次每次200ml。间断治疗半月余口腔溃疡愈合,发表频率减少。
肿瘤靶向药种类繁多,虽然疗效确切,但不良反应多。部分患者因无法耐受药物副作用,无法系统、规律、足疗程治疗,导致肿瘤增大、复发、转移。而中医药具有抗肿瘤和缓解靶向药不良反应的双重作用,能够进一步提升肿瘤患者的生存率。
中医对口腔溃疡的认识
口腔溃疡属于中医“口疮”“口糜”范畴。中医学认为,脾开窍于口,心开窍于舌,肾脉连咽系舌本,两颊与齿龈属胃与大肠,任脉、督脉均上络口腔唇舌,表明口疮虽生于口,但其发生与五脏关系密切。《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口疮之火,不独责之于心。”平时忧思恼怒,嗜好烟酒咖啡,过食肥甘厚腻,均可致心脾积热、肺胃郁热、肝胆蕴热,发为口疮多为实证;肾阴不足,虚火上炎,发为口疮多为虚证;年老体弱,劳倦内伤,损伤脾胃,可致中焦枢纽失司,上下气机不通,上焦之阳不能下降,下焦之阴不能上行,心火独盛,循经上炎,也可发为口疮,此多为虚证。正如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所说:“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胃火上行独燎其面”。
口腔溃疡的中医辩证施治
1.心脾两虚型
症状:溃疡数目少,时重时轻,劳倦加重;溃疡面呈灰白色,渗出物较多,周围不红肿或微红肿,疼痛轻;面色萎黄,少气懒言,心悸征仲,失眠多梦,纳食不香,大便不实,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补心脾,益气血。方药用归脾养心汤加减:黄芪20克、人参10克(另煎冲服)、白术12克、茯神15克、龙眼肉20克、炒枣仁10克、木香12克、当归12克、炙远志10克、生姜15克、大枣2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1日1剂,连服3天。
加减:溃疡周围红者,加麦冬、玄参、胡黄连;溃疡渗出物多而粘稠加银花藤、蒲公英、栀子;睡眠甚差加合欢皮、夜交藤。
2.心肾阴虚,虚火上炎型
症状:发病缓慢,病程较长,时发时止,或此愈彼起,反复发作。溃疡大小不等,数量少而分散;溃疡面色白或黄白,周围有明显红晕,微肿,有灼热样疼痛,但较轻。患者常伴有虚烦失眠,心悸健忘,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口干而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补心肾,养阴降火。方药用天王补心丹加减:人参10克(另煎冲服)、生地20克、丹参15克、玄参12克、茯苓15克、五味子10克、远志10克、桔梗15克、当归15克、天冬12克、麦冬15克、柏子仁12克、酸枣仁15克,水煎服,1日1剂,连服3天。
加减:大便秘结者加番泻叶、芒硝;溃疡疼痛较重者加知母、黄柏、地骨皮;失眠较重加合欢皮、酸枣仁。
3.肝肾阴虚,虚火上亢型
症状:溃疡数目少,表面假膜呈黄白色或黄色,周围粘漠红肿明显,灼热痛,并见头晕目眩,耳鸣,腰酸膝软,口苦咽干,五心烦热,盗汗,舌质红,无苔,脉弦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清热降火。方药用知柏地黄汤加减:熟地15克、知母15克、山茱萸12克、山药15克、泽泻12克、茯苓15克、丹皮12克、黄柏10克,水煎服,1日1剂,连服3天。
加减:两目干涩,视物昏花者加枸杞子、女贞子、白蒺藜,充蔚子养肝补血;口苦、灼热痛甚者加黄芩、栀子、地骨皮清肝经火热。
4.脾肾阳虚,湿浊上蕴型
症状:溃疡面灰白色而量少,周围不红不肿,此起彼伏,疼痛轻,久治不愈;并可见面色咣白,形寒肢冷,喜温,全身乏力,腰酸冷痛,纳少便溏,或五更泻泄;舌淡苔白润,脉沉细。
治法:温补脾肾,化浊利湿。方药用四神丸加减:肉豆蔻12克、补骨脂12克,五味子15克、吴茱萸10克、茯苓15克、白扁豆15克、石菖蒲10克、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服,1日1剂,连服3天。
加减:溃疡面灰白,形寒肢冷甚者加制附子、肉桂、小茴香;大便稀溏、五更泄泻加黄芪、党参、赤石脂。
5.脾胃虚寒,水气犯逆型
症状:溃疡面色白而量少,周围不红肿,疼痛不甚,时发时愈,或久治不愈;口淡食少,脘腹冷痛,得温则止;大便清稀,完谷不化,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而润,脉沉迟。
治法:温中健脾,散寒除湿。方药用理中汤加减:人参12克、干姜10克、炙甘草6克、白术15克,水煎服,1日1剂,连服3天。
加减:溃疡面苍白而久治不愈合加丹参、赤芍;胃院痞满者,加桂枝温散寒气;四肢寒冷,大便清稀加附子散寒温肾。
6.心脾积热,热毒上攻型
症状:溃疡数目较多,甚者融合成片;溃疡表面呈黄色,周围黏膜鲜红肿胀,灼热剧痛,饮食、说话不便。可有口臭或口苦,口渴饮冷,发热;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清泄心火,通腑解毒。方药用凉膈散加减;连翘15克、黄芩12克、山栀子12克、淡竹叶20克、大黄10克、芒硝10克(另包冲服)、薄荷12克、甘草6克,水煎服,1日1剂,连服3天。
7.脾胃热盛,伏火熏蒸型
症状:口、唇、舌及牙龈等多处生疮,数目多,疮面喷物较多,周围红肿,灼热剧痛;可有多食善饥,烦渴饮冷,口臭而粘干,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或厚腻,脉数。
治法:清胃泻火,去腐止痛。方药用清胃散合泻脾散加减:生地15克、当归12克、丹皮10克、黄连6克、升麻10克、藿香12克、山栀子12克、生石膏30克、防风12克、甘草6克,水煎服,1日1剂,连服3天。
加减:大便干结不解者加芒硝、大黄通腑泄热;苔厚腻者加艾叶、菖蒲醒脾利湿。
8.肝郁化火型
症状:溃疡大小不等,数量较多,散在分布或聚集簇拥表面黄白色,周围黏膜充血水肿。可有胸胁胀痛,胃脘痞闷,纳差,口苦咽干,尿赤便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治宜清热泻火,舒肝理血。方药用丹栀逍遥散加减:丹皮12克、栀子12克、柴胡15克,当归9克、白芍12克、白术12克、茯苓20克、炙甘草6克、煨姜3片、薄荷15克,水煎服,1日1剂,连服3天。
加减:溃疡面深而红,疼痛明显者加夏枯草、黄芩、龙胆草;胸胁胀满,胃脘痞闷剧烈者加瓜萎、枳实、厚朴。
温馨提示:生活中,有不少患者将“清火药”“消炎药”当成治病良药,但使用下来效果不佳,甚至会加重症状。对于口腔溃疡反复发作的患者,建议到专业医疗机构就诊,不要盲目自行用药,否则可能会雪上加霜。
口腔溃疡的西医治疗
复发性口疮是一种临床常见病,相当于西医学中的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其临床特点为口腔黏膜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小溃疡面,具有周期性、复发性特点,可分为轻型口疮、口疮性口炎、腺周口疮。
在治疗上,西医主要采用内服药物和外用药物治疗,以局部治疗为主,治疗目标是消炎止痛,减轻疼痛或减少复发,促进溃疡愈合。明确可用于治疗口腔溃疡的药物有维生素类药物、碘甘油、西地碘含片、甲硝唑口颊片、醋酸地塞米松粘贴片、甲硝唑含漱液、冰硼咽喉散、口炎清颗粒、蒙脱石散(思密达)等,常用的局部治疗药物有抗菌消炎药(含口腔清洁和消毒剂)及补充维生素类药物(B族维生素、维生素C等)。
(外五科 张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