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节日来临,商家做足准备,各类优惠促销陆续展开,活动做得热火朝天,其中不乏一些“保健品”广告。孝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此要提醒各位,切勿胡乱购买保健食品送给长辈,不讲科学乱吃保健品不仅不会起到保健功效,还会损害人的身体健康!一些人会将保健食品和药物混淆,以为给长辈买的保健食品就是药,长辈们吃了之后就会身体健康,长命百岁。其实保健品≠保健食品≠药品。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鉴别。
如何区分保健品、保健食品和药?
保健品:没有明确的法律定义,一般是对人体有保健功效产品的泛称,诸多媒体报道中涉及的保健品,实为内衣、床垫、器械、理疗仪、饮水机等,而非食品或保健食品。
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也就是我们平时看到的“小蓝帽”标识的产品,此外,保健品还要看批准文号。2000年起,卫生部负责保健食品审批工作,外包装的批准文号为“卫食健字(4位年份代码)第xxx号(国产)”和“卫食健进字(4位年份代码)第xxx号(进口)”两种;2003年10月以后由NMPA负责保健食品的审批工作,批准文号为:“国食健字G+四位年份代码+四位顺序号”及“国食健字J+四位年份代码+四位顺序号”。没有蓝帽子和保健食品批准文号的就是假的保健食品。可以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查询(http://www.samr.gov.cn/)。
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证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药品分为处方药Rx和非处方药OTC两种。正规的药品都会有批准文号,格式是国药准字+大写的H(或S、B、Z、J、F)+8位数字(医院制剂的批准文号与以上不一样,但是医院制剂不允许在医院外销售)。简而言之,药品的批准文号有“药”,而保健食品的批准文号是“食健”。如果你买的药品上面没有国药准字的标识,那肯定不是药品(医院制剂除外)。
服用保健食品的四大误区
误区一:多吃保健食品有益健康
错!做儿女的觉得长辈年纪大了应该补补身体,经常购买大量保健食品送给父母,且认为保健食品吃得越多越好,结果造成过量服用。
人体对营养素的需求都有一个最高承受值,一旦过量就会导致总体比例失衡,所以服用保健食品要适可而止,不可滥用。
误区二:把保健食品当饭吃
错!有些人因为一天要吃很多保健食品,以至于正常餐吃不下,同时也认为保健食品中已经涵盖了身体所需元素,干脆不吃饭了。
其实这对身体十分不利,因为营养素只有强化或改善某一种功能的效果,而蔬菜、水果、米饭等食物除了主要营养还包含许多活性成分,单纯食用保健食品是不能保证营养均衡的。
误区三:不超量服用就没有危险
错!有部分人认为保健食品只要不超量服用就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但其实有些人平时某些隐性疾病没被发现,一旦服用保健食品却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长期酗酒者可能对肝脏已造成影响,若再服用深海鱼油,就可能导致肝功能受损。
误区四:将保健食品当药吃
错!有的人认为保健食品对疾病有直接疗效,混淆保健食品和药品的功效,甚至去看病还抱着一堆保健食品。其实保健食品只能预防和调节机体的亚健康状态,如果不经医生指导就盲目服用,会影响治疗甚至加重病情。
温馨提示
若您想给家里的长辈购买保健品,请您擦亮慧眼,注意宣传中提及“迅速起效”、“彻底治愈某种慢性病”、“纯天然成分”等产品,即使是药品也不能迅速达到治疗效果,如果服用后确实效果显著,可能是当中非法添加了药品成分,这些成分很可能廉价、副作用多,甚至可能已被淘汰,像糖尿病等慢性病在医学界至今尚未完全攻克,不可能通过保健食品彻底治愈,“纯天然”也不意味着无毒和有效,中药虽然是天然成分,但也要讲究药材的炮制和辨证施治。
保健食品不是药品,不能乱吃,与其依赖保健食品补充营养,不如好好调理饮食,适当运动,才能更加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