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中医药学自古就有“药食同源”的理论,从神农尝百草,到黄帝内经,都有相关叙述,《黄帝内经太素》中说“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讲的就是食物与疾病的关系。
古代医家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药物和食物都来源于自然界,医药从食物中分化出来,二者相辅相成。食物疗法和药物疗法的使用原则相同,这就是药食同源、药食同功、药食同理。了解“药食同源”,厨房也能变成“养生药房”。
本期作者
余秋虹
主管药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彝医水膏药疗法”传承人,毕业于大理医学院药学专业,先后在药剂科和彝医药传承办从事药学及彝医药传承工作,熟悉中西药调剂、临床药学等工作。勤勉务实,多年来潜心传承、整理彝医药知识,曾参加《中国彝族药学》部分药物图片的生景拍摄工作及《中国彝医方剂学》编写工作,参与“彝族医药标本库建设”、“重要彝族药资源收集研究”项目,先后在各类医药期刊发表相关论文5篇,荣获楚雄州科技进步奖3项。
中医的食疗学是研究中药与食物结合,探究食物的性味归经、配伍、禁忌,食物与健康的关系,以达到防病治病、康复保健、养生延年为目的的一门实用科学。
传统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联系的对立统一体。在正常情况下,这个统一体中的脏和腑、血和气、物质和功能、气的降和升、入和出以及相对的静止和运动等等,都处于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协调状态,从而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如果这些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一旦遭到破坏,就会出现阴阳的偏盛偏衰和脏腑的功能紊乱,从而产生疾病。因此,将中药应用于饮食必须遵从中医理论中的一些基本原则。
辨证施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药学基本理论的精髓。采用药物疗法称作施药,采用食物疗法称作施膳。
辩证施膳是中医的辩证施治在药膳中的具体应用,包括因证施膳、因时施膳、因人施膳和因地施膳。
因证施膳
传统中医学认为,同一种疾病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表现是不同的,即证候变化,在确定食疗方案前应根据病情的寒热虚实,结合病人的体质等情况正确的辩证、选药配膳,以达到预期目的。
因食施膳
春季,万物始动,适宜升补;夏季,炎热多雨,适宜清补;秋季,万物收敛,适宜平补;冬季,万物伏藏,适宜温补。
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生命活动在自然界之中必然会受四时气候变化的影响,这与人体生命活动本身的节律性形成相互作用,而这会对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产生积极或不利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发挥积极因素,遏制不利因素,在饮食中通过药膳配方来调整,寻找适宜的中医药膳,使人与自然之间保持动态平衡。
因地施膳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的自然条件人文情况均不一样,因而人们的饮食习惯、体质以至所患疾病亦各有不同。
南方四季炎热潮湿,宜多食清热解湿之品;北方大部分冬季严寒干燥,宜多食滋润之物。在不同的地区,地势高下,地貌起伏,气候寒热对人体的影响很大,因而要做到因地施膳,充分利用地区特点对人体健康有利的因素,努力克服不良地理条件对人体的影响。
因人施膳
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人群中的个体由于天赋体质与后天生长的不同,其体质有强弱寒热的区别,人体患病之后的反应不同,因而中医药膳应针对不同个体采用不同的配膳方案。
#REMINDER#
温馨提示
中医药膳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兼有中药功效和食品美味的特殊膳食,具有自身的应用规律,在实践中必须严格遵守中药入食的基本原则,同时还要特别注意中药入食的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