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中医药学自古就有“药食同源”的理论,从神农尝百草,到黄帝内经,都有相关叙述,《黄帝内经太素》中说“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讲的就是食物与疾病的关系。
古代医家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药物和食物都来源于自然界,医药从食物中分化出来,二者相辅相成。食物疗法和药物疗法的使用原则相同,这就是药食同源、药食同功、药食同理。了解“药食同源”,厨房也能变成“养生药房”。
本期作者
余秋虹
主管药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彝医水膏药疗法”传承人,毕业于大理医学院药学专业,先后在药剂科和彝医药传承办从事药学及彝医药传承工作,熟悉中西药调剂、临床药学等工作。勤勉务实,多年来潜心传承、整理彝医药知识,曾参加《中国彝族药学》部分药物图片的生景拍摄工作及《中国彝医方剂学》编写工作,参与“彝族医药标本库建设”、“重要彝族药资源收集研究”项目,先后在各类医药期刊发表相关论文5篇,荣获楚雄州科技进步奖3项。
历史典故
传说东汉时期,洛阳一带连年荒旱,瘟疫流行,医圣张仲景来到洛阳行医,一个冬天的早晨,一位名叫李生的穷苦孩子找上门,恳求张仲景为他开一剂灵丹妙药,帮助他转穷为富,张仲景沉思良久写下一个药方:白茅根洗净晒干,塞满房屋,李生回家后,依照药方把自己住的破庙全都放满了白茅根,第二年春季瘟疫蔓延,许多富豪之家都争先恐后地请张仲景看病,而他开的每张药方里都用了大量的白茅根,其他医生见张医圣如此用药,也都暗中仿效,时间不长,白茅根便成了奇缺的金贵药材,药铺都断货买不到了,张仲景就介绍前来求医的人到李生那里购买,等到这场瘟疫过去,李生靠卖药挣到了不少钱,果真发家致富过上了好日子。
药用价值
白茅根,中药名,为禾本科植物白茅Imperatacylindrica Beauv.var.major(Nees)C.E.Hubb.的干燥根茎。
白茅多年生草本,生于路旁向阳干草地或山坡上,分布于东北、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等地。春、秋季采挖,除去地上部分和鳞片状的叶鞘,洗净,鲜用或扎把晒干。
味甘,性寒,归肺、胃、膀胱经,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用于血热吐血,衄血,尿血,热病烦渴,湿热黄疸,水肿尿少,热淋涩痛。
临床应用
1.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吐血,衄血,尿血。可单用,或配其他凉血止血药同用。
2.清热利尿:用于水肿尿少,热淋涩痛。治热淋涩痛,配滑石、木通等。治水肿尿少,配车前子等同用。
食疗方法
1.荸荠茅根饮
食材:荸荠,白茅根,白糖。
做法:荸荠去皮,洗净捣碎取汁待用,鲜白茅根洗净加适量清水熬煮半小时,去渣取汁,然后将荸荠汁与茅根汁混合一起,加入适量白糖搅匀,即可饮用。
功效:滋阴降火,生津止血。
2.白茅根瘦肉汤
食材:白茅根,瘦肉,调料适量。
做法:瘦肉洗净切块,将白茅根和瘦肉一同放入锅内加清水煮沸后,文火煮1个小时,最后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清热生津,利湿退黄。
温馨提示
1.《本草经疏》:因寒发哕,中寒呕吐,湿痰停饮发热,并不得服。
2.《本草从新》:吐血因于虚寒者,非所宜也。
文献记载
1.《纲目》:止吐衄诸血,伤寒哕逆,肺热喘急,水肿,黄疸。
2.《本经》:主劳伤虚羸,补中益气,除瘀血,血闭寒热,利小便。
3.《神农本草经》:茅根主劳伤虚赢,补中益气,除瘀血,血闭寒热,利小便。
4.《滇南本草》:止吐血,衄血,治血淋,利小便,止妇人崩漏下血。
5.《别录》:下五淋,除客热在肠胃,止渴,坚筋,妇人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