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觉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听不到是一件很苦恼的事情,不仅会导致生活空间缩小,还可能带来身体失衡、记忆力下降、抑郁、痴呆等一系列问题。
案例重现
57岁的黄先生近日因左耳听力丧失入院,检查后被诊断为左侧桥小脑角区占位(听神经鞘瘤)。行“听神经鞘瘤全切”,术中保留面神经,因脑干受压明显且脑干面粘连严重,为防止损伤脑干出现严重并发症残留少许瘤壁,术后患者清醒立即拔管,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
王太太今年65岁,因反复头昏、晕,左耳听力下降,步态不稳入院,经检查诊断为左桥小脑角区听神经瘤,近两年间王太太已在其他医院行两次听神经瘤切除,现再次复发,所以到我院神经外科就诊。术后对比术前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
那么到底什么是听神经瘤?对我们的身体有何影响?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专业医生的科普。
什么是听神经瘤
听神经瘤又称“听神经鞘瘤”“前庭神经鞘瘤”,主要起源于内听道前庭神经鞘膜施万细胞的良性肿瘤,多为散发的单侧病灶,少数患者为双侧病灶,占颅内肿瘤的6%~9%,占小脑脑桥角肿瘤的80%~90%。其年发病率约为(3~5)/10万,发病年龄多为30~60岁,男女患病率无明显差异。
因其位于内听道及小脑脑桥角区域,所以随着肿瘤生长会逐渐压迫周围的重要组织,可出现严重症状,甚至威胁生命。
患听神经瘤会出现的症状
听力下降:主要表现为单侧或非对称性渐进性听力下降,多先累及高频听力,但也可表现为突发性听力下降。这是听神经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约占95%。
耳鸣:约占70%,以高频音为主,顽固性耳鸣在听力完全丧失后仍可存在。
眩晕:可反复发作,大多为非真性旋转性眩晕,以行走不稳和平衡失调为主,多出现在听神经瘤生长的早期。
面部疼痛或感觉减退、面神经麻痹:角膜反射减弱或消失,同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面部痛、触觉减退以及压迫面神经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如额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摊、口角下垂、露齿歪向健侧,不能做鼓腮、皱眉、闭眼、鼓气等动作。
偏瘫、躯体感觉减退:不常见。若肿瘤增大向内侧直接挤压脑干,可引起脑干内传导束功能障碍,出现对侧肢体不同程度的偏瘫、浅感觉减退;若肿瘤推挤脑干使之受压于对侧小脑幕裂孔边缘,则会出现患侧或双侧偏瘫、感觉减退。
步态不稳、共济失调、辨距不良:通常出现在瘤体较大的听神经瘤患者身上。
头痛、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等
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味觉减退或消失:通常出现在肿瘤生长晚期,体检可发现同侧舌后1/3味觉减退或消失、软腭麻痹、同侧咽反射消失及声带麻痹。
听神经瘤如何防治?
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防治听神经瘤的有效手段。
1.听力学检查:包括纯音测听、听性脑干反应等。
2.面神经功能检查:包括肌电学检查和非肌电学检查。
3.前庭功能检查:眼震电图常见向健侧的自发性眼震,冷热试验及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有助于判断听神经瘤的起源神经。
4.影像学检查:包括颞骨CT、内听道及小脑脑桥角增强MRI。
患听神经瘤必须做手术吗?
随着外科技术的发展,目前听神经瘤手术的追求目标已从“保全生命”演变为“保留面神经功能乃至保留听力功能”,手术死亡率已降至0.3%,面神经解剖完整保留率高达95%。
治疗方法综合了显微外科手术、立体定向放射外科、随访观察等多种手段,处理策略也倾向于个体化和多学科协作。
1.随访观察
对于一些体积较小、生长缓慢的肿瘤,可以长时间做影像学检查,如每6个月进行一次MRI增强扫描。
2.立体定向外科治疗、伽马刀
适合体积小于2cm的肿瘤、没有囊性病变,术后残存的肿瘤以及全身条件不宜手术治疗的患者,但不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3.手术切除
这是目前听神经瘤治疗的首选方法,听神经瘤手术目标为完整切除肿瘤。
常用手术入路包括以耳科为主的经迷路入路、经耳囊入路、扩大经迷路入路、改良经耳囊入路和颅中窝入路,以神经外科为主的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等。每种手术入路均有其优势及局限性,临床选择时需综合考虑肿瘤的大小、位置,患者双耳听力水平、身体状况、年龄以及经济因素等。
术后听神经瘤复发率高吗?
听神经瘤术后肿瘤残留及复发的因素多种多样,目前仍存在诸多争议,但肿瘤巨大、囊性病变、血供丰富、与周围结构粘连、手术次全切除等因素均是导致肿瘤残留、复发的关联因素。对术后严格定期MRI复查是评价切除程度、早期发现肿瘤残留的有效手段。文章开头的两名患者黄先生和王太太行全切手术后,经复查显示均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
听神经瘤患者若能早期诊断、早期干预,不仅可以降低治疗风险,还有助于减轻甚至避免后遗症,取得更好的愈后效果。
所以,长期出现耳鸣、眩晕、听力下降等听神经瘤典型症状时,多留个心眼,为健康加一重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力伟;贾旺;薛湛;张鹏.听神经瘤多学科协作诊疗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6,(03):217-222.
2.林志;张旺明.神经外科医师查房手册[M].
3.舒凯;雷霆.听神经瘤术后残留及复发的相关因素[J].临床外科杂志,2021,(10):916-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