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去冬来,大自然已是一派寒冷之象,大部分人纷纷换上棉衣棉裤羽绒服,人群中却也难免还有几个“穿着棉袄吃雪糕、烤着太阳露着腰”的显眼包,一时间让大家分不清到底是寒还是热?
我们尝试用中医理论来解释大家的困扰,“寒与热”如“冰与火”一样,本是两个相对对立的概念,但我们人体因诸多先后天因素的影响,往往更多表现为寒热错杂。“穿着棉袄吃雪糕”的这类人群,大多属于临床上很常见的“上热下寒”。
什么是“上热下寒”?
“上热下寒”是寒热错杂的其中一种证型表现,临床上这类人群一般会同时出现下列“上热”“下寒”中的一个或多个症状:
上热:易上火、目赤、反复口腔溃疡、咽痛、牙痛、长痘、流鼻血、头痛、头昏、头胀,甚至高血压等。
下寒:怕冷、手脚冰凉、不耐寒凉饮食、大便不成形或便秘、小便清长或夜尿多、腰膝冷、女性宫寒痛经等。
除以上症状外,上热下寒还容易引起失眠。
“上热下寒”体质者通俗点说就是虽然下焦寒凉,冬天怕冷,手脚冰冷,但由于上焦虚火旺,往往吃些热性食品或补益性食品容易上火。如吃羊肉、辣椒后易起口腔溃疡或牙痛,有的面部或后背起粉刺或痤疮。
红外热成像显示下的“上热下寒”
“上热下寒”是如何形成的?
中医藏象学说将人体分为上中下三焦,横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肺;膈以下至脐为中焦,包括脾胃、肝胆;脐以下为下焦,包括肾、大小肠、膀胱。“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状态的基础,而阴阳平衡依赖于三焦通利平衡,主要包括左右肝肺升降平衡、脾胃升清降浊功能正常、上下心肾水火既济。机体的最佳状态是阴在上、阳在下,寒热阴阳通过升降循环以维持平衡。
“上热下寒”是上下寒热颠倒,能量没有流转交互到该去的地方,根本原因是三焦不通利,气血循环受阻。其中,中焦脾胃不畅,中土失衡是阻断循环通路的最重要因素。
哪些日常生活方式易引起“上热下寒”?
1.饮食不节:嗜食生冷、辛辣煎炸、肥甘厚味之品。
2.起居无常:晚上熬夜早上不起,长期使用空调,大热大汗后冲凉。
3.劳逸不适:缺乏运动锻炼,久坐、过度用脑劳神、过度紧张焦虑。
中医如何调理?
上热下寒证真假寒热难辨,稍不注意就易搞错调治方向,很容易被误认为单纯的易上火或“虚不受补”,从而一味地清热泻火使“下寒”更甚,或一进补就上火,“上热”更频繁出现,调补无从下手。
“上热下寒”的调治,首先要打通中焦,恢复脾胃升降功能,疏通上下交通要塞,然后清虚火、补肾水,引火归元,最后使气血调畅、三焦通利。即清上、畅中、温下三种方法组合使用。
1.寒热同调——中药方剂调治
可在专业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使用交泰丸、乌梅丸、泻心汤加减等中药方剂调治,不可盲目自服。
2.畅中温下——艾灸
艾灸神阙、关元、三阴交、涌泉等穴,可起到引火归元、祛寒通经、温胃健脾除湿的作用,是畅中、温下的最佳外治法,也可以到治未病中心做腹部十字灸法。
3.引火归元——中药足浴
中药泡脚可以起到引火归元、温阳散寒除湿的作用。泡脚一般选择在晚上八九点钟,时长以15-30分钟为宜,不宜泡出大汗,以下肢微微出汗为度。
4.配合练习健身功法八段锦
每日习健身功法能更好地调动身体气血循环,特别是八段锦中的“摇头摆尾去心火”“双手攀足固肾腰”两式,经常练习可去心火、固肾腰,运转身体内的圆运动,使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治未病中心 杨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