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科普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专家科普

对付小儿发热,彝医药有妙招

2018-10-29 14:50 来源:楚雄州中医医院 发布人:施尚宜 浏览:

  小儿发热是儿科最常见的病症之一,在多数情况下,发热对身体是有一定益处的,是身体对抗入侵病原的一种保护性反应;但是,对于高热、超高热或长期发热的小儿来说,会影响机体各种调节功能;所以,针对一部分不能很好的接受和配合小儿推拿的患儿,儿科又找到了新招。

彝药外敷

  彝药外敷作为彝族人民一种古老的药物外治疗法,广泛流传于民间,应用于民间。外敷剂彝药又称“外包药”,是将彝药预先制成单味药粉,用时取适量白醋或蜂蜜调和均匀,敷于药用部位,使用时根据病情增减药物,应用灵活,范围广泛。彝药外敷于小儿脐部及下腹部,治疗小儿发热,疗效显著、退热迅速,副作用小,而且不易反复。小儿体温中枢对于过高的体温反应能力有限,容易在体温过高时出现惊风,此时,外包彝药,有很好的退热和预防惊风发作的作用。

案例一

  患儿女宝宝,6个月,2018年6月6日早上初诊。

  其母亲诉患儿于昨日夜里3点发热,夜间哭闹数次,烦躁不安,今晨测体温为38.5℃,大便干燥,不食。

  查体:T:39℃,咳嗽,鼻塞流脓涕,发热面红,目赤唇红,无汗,舌红苔黄,指纹紫色,诊断“风热感冒”。

  予彝药果卡等药,调成糊状,外包肚脐周围2h,以清热解毒、发表退热、清肺止咳。

  当日下午4点二诊,患儿母亲述,早上外包彝药2h后去掉药物,觉患儿烧已退,精神好转,饮食正常,门诊查:T:36.6℃,不咳嗽,鼻塞未作,未流鼻涕,嘴唇红润,面色正常。该患儿外包彝药2h,外包一次而愈。

案例二

  患儿男宝宝,1岁,2018年8月16日下午初诊。

  患儿奶奶述,发热第一天在当地医院就诊,予口服药物内服,至夜里发热加重,再次到医院就诊,开始输液,输液2天,发热不退,饮食不下,大便臭秽,遂到我院就诊。

  查患儿精神可,T:38.8℃,咽充血,心肺无异常,扪手足心及腹部有灼热感,口气臭秽,舌红苔黄腻,指纹紫滞。诊断为“积食——积热中阻”。

  予彝药因喜贝齐等药,调成糊状,外包下腹部3h,以清火解毒、退热、消食和胃。次日早晨二诊,患儿奶奶述,外包彝药3h后去掉药物,患儿烧已退,饮食大便正常,夜间安稳入睡,门诊查:T:36.7℃,发热退,咽部无充血,口中无异味。该患儿外包彝药3h,外包一次而愈。

治病原理

  彝医认为脐部的屏障功能最薄弱,敏感度较高,脐部用药以后,药物容易穿透皮肤被人体吸收,发挥疗效。

  注意事项:用药后如出现皮肤过敏现象,有红疹,家长们不必惊慌,一般不须特殊处理,去除药物,并将皮肤擦洗干净,红疹可自行消失。退热过程中,若发汗过多应及时补充水分,多饮水,以免出汗过多而损伤津液。

  【按】我国古籍中有很多关于彝药“果卡防病、治病的记载,《本草纲目》记载“苦荞味苦,性平寒,能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利耳目,能炼五脏渣秽”,“降气宽肠,磨积滞,消热肿风痛”的论述。

  《中国彝族药学》中果卡(苦荞麦),具有“清火解毒,活血止痛,健胃消食,利水消肿”的功效。在彝医传统应用特有的用药经验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果卡外敷胸部、腹部治疗小儿发烧的论述。

  (儿科 董晓燕)